这首诗是宋代林希逸所作的《读契嵩非韩三十首》中的一节,以辛辣讽刺的笔触,对韩愈的学术观点进行了批判。诗中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对韩愈的批评态度。
首句“此缁何事与韩仇”,以“缁”(僧人)暗喻契嵩,表达了对韩愈的不满情绪,认为韩愈不应与僧人结仇。接着,“可怪真如撼树蜉”一句,通过类比手法,将韩愈的观点比作摇动大树的蚂蚁,暗示其观点的微不足道和荒谬。
“唤作辨才知汝误,看成寐语使人羞”两句,进一步指出韩愈的观点被错误地称为“辨才”,实际上却是无知的言论,让听者感到羞愧。这里“辨才”与“寐语”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韩愈观点的错误性和荒谬性。
“赐云日月无容毁,甫叹江河不废流”两句,运用自然界的景象来比喻真理和历史的不可动摇性,意在表明韩愈的观点最终会被时间证明是错误的,真理和历史的长河不会因个人的错误而改变。
最后,“者也之乎三十首,千年贻笑几时休”两句,总结了整组诗的主题,指出韩愈的这些观点被批评为“者也之乎”的谬论,这种错误将会被后世长久地嘲笑,暗示了韩愈观点的最终失败和被遗忘的命运。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韩愈观点的讽刺和批判,展现了林希逸对于学术真理的坚持和对错误观点的坚决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