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其五)

弱肉供强食,人人虎口危。

无边画瓯脱,有地尽华离。

争问三分鼎,横张十字旗。

波兰与天竺,后患更谁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鉴赏

此诗《书愤(其五)》由晚清诗人黄遵宪所作,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局势的忧虑和愤慨。诗中以“弱肉供强食”开篇,形象地描绘了弱者在强者面前的无力与危险处境,隐喻了社会中的不公与压迫。接着,“人人虎口危”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危险性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人都在潜在的危机之中。

“无边画瓯脱,有地尽华离”两句,通过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国土被分割、文化被破坏的严重后果。这里的“瓯脱”指的是边界,暗示国家领土的丧失;“华离”则指文化的分离或消失,反映了文化认同的断裂。

“争问三分鼎,横张十字旗”两句,运用典故,暗指国家分裂和权力的争夺。其中,“三分鼎”源自三国时期,比喻国家分裂为三;“十字旗”可能象征着权力的冲突与对抗,暗示了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

最后,“波兰与天竺,后患更谁知?”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时空,引出对未来的担忧。这里提到的“波兰”和“天竺”(即印度),可能是借指当时或未来其他国家可能遭遇的类似困境,强调了这种社会问题的普遍性和深远影响。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揭示了晚清社会的矛盾与危机,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的深切忧虑,以及对和平与统一的渴望。

收录诗词(845)

黄遵宪(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有《人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 字:公度
  • 籍贯:汉族客家
  • 生卒年: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

相关古诗词

支离

举鼎膑先绝,支离笑此身。

穷途竟何世,馀事且诗人。

技悔屠龙拙,时惊叹蜡新。

剖胸倾执血,恐化大千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纪事

贯索星连熠熠光,穹庐天盖暮苍苍。

秋风鼓吹妃呼豨,夜雨铃声劬秃当。

《十七史》从何处说,百年债看后来偿。

森森画戟重围柝,坐觉今宵漏较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放归

绛帕焚香读道书,屡烦促报讯何如。

佛前影怖楼枝鸽,海外波惊涸辙鱼。

此地可能容复壁?无人肯就问箯舆。

玉关杨柳辽河月,却载春风到旧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九月朔日启程由上海归舟中作

月黑霜凝点客衣,寥天雁影乍南飞。

一池水问干何事,万里风劳远送归。

测镜回看星贯索,解装待问石支机。

旁人莫误三能望,遥指银潢望紫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