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雪净阴山片月孤,数声羌笛起单于。
不堪吹作《梅花》调,少多中原客在胡。
这首明代诗人王恭的《胡儿吹笛》描绘了一幅边塞冬夜的画面。"雪净阴山片月孤",寥寥几字勾勒出阴山雪后的清冷景象,月光洒落,显得格外孤寂。接着,"数声羌笛起单于",通过几声悠扬的羌笛声,点出了胡地的特色和边关的氛围,单于是对胡地统治者的代称。
然而,"不堪吹作《梅花》调",诗人表达了对笛声内容的感慨,因为《梅花》曲调通常与故乡的冬景和思乡之情相关联,而在这样的异域之地听到,更增添了思乡的愁绪。最后,"少多中原客在胡",揭示了笛声背后的人文情感,许多中原的游子或被虏或戍边,听到这笛声,不禁触动了他们对故土的深深怀念。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简洁的笔触,通过笛声这一意象,传达了边塞生活的艰辛以及游子们的思乡之情,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边塞题材创作功底。
不详
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愁心不见薛琼琼,何处银筝半夜声。
肠断十三弦上月,一弦一柱总关情。
绣颈斓斑锦翼齐,梁园春树好飞栖。
乐游年少偏嫌雨,莫向花间自在啼。
双树花飞送断香,六时经梵转凄凉。
青山何处堪垂泪,残月疏钟下影堂。
禅心无住复无依,何处飘飘只履归。
想是石桥西畔去,寒林空葬旧僧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