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郡治楼北望黄山的壮丽景色,诗人韦绶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春日与秋日的不同风貌,以及黄山在不同季节下的独特魅力。
首句“郡斋北望春光好”,开篇即点明了观察的地点和时节,春光的美好通过“好”字得以生动展现,预示着接下来将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接着,“平楚无云秋望宽”则转换到秋季的视角,云层的消散使得视野更为开阔,展现出秋日特有的辽阔与宁静。
“清气爽时尘外见,碧烟飞处静中看”两句,进一步描绘了黄山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景象。春季的清新空气与秋季的碧烟交织,无论是从尘世之外还是在静谧之中,都能感受到黄山的独特韵味。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春的清新与秋的宁静相互映衬,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
“争高千仞山皆让,并秀三峰色也寒”则聚焦于黄山的山峰,通过“争高”与“让”、“并秀”与“色也寒”的对比,不仅表现了山峰的雄伟与秀丽,还暗示了黄山四季变换中的恒定之美。这里的“色也寒”并非实指温度,而是借以形容黄山在不同季节中依然保持的那份清冷而独特的气质。
最后,“莫怪寓名同岳号,暂图瞻眺近长安”表达了对黄山命名的解释和诗人暂时登楼远眺的心情。黄山之所以被称为“岳”,是因为其在自然景观上的壮丽与崇高,如同古代的名山大岳一般。而“暂图瞻眺近长安”则透露出诗人对这片美景的短暂欣赏,以及对京城(长安)的向往,或许暗含着对仕途或理想追求的寄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对比,展现了黄山在不同季节下的美丽景色,同时也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与思考,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深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