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造物随人意,轻帆百里间。
舟痕风力健,客枕橹声闲。
山合尘纵断,秋高爽气还。
望州相见处,蓦直透三关。
此诗描绘了一幅行者在秋高气爽之际,乘舟越山而过的画面。首句“造物随人意”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而“轻帆百里间”则表现出一种自由自在、迅速前进的情状。
接着,“舟痕风力健,客枕橹声闲”两句,生动地描绘了船只乘风破浪的壮观,以及旅人依着船窗听潮声的悠闲情境。这里“舟痕”指的是船只在水面留下的轨迹,“橹声”则是桨声,与自然之声相和,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动感的氛围。
第三句“山合尘纵断,秋高爽气还”,诗人通过山川与尘埃的交错,以及秋日清新的空气,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纯净。这里“山合”可能指的是山峦连绵,“尘纵断”则表明一路上行至此,尘土尽去,眼前景物一新。
最后两句“望州相见处,蓦直透三关”,诗人在山高望远之际,得以窥见目的地的轮廓,而“蓦直透三关”则展示了行者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这里“蓦”可能指的是草丛,“三关”则是比喻,代表了旅途中的重重障碍。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和对人物内心状态的深刻揭示,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感体验。
不详
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竹色千钟静,溪光一鉴开。
岩隈宿风雨,人迹老莓苔。
控鲤定何在,骑鲸今不来。
空馀泉上月,与我共徘徊。
幕上宁容燕作巢,土阶竹屋近诛茅。
深行乐地思招隐,早悟危机欲绝交。
溪响隔溪来枕面,月光先月到林梢。
为官拓落真吾事,何用纷纷更解嘲。
疏林远墅见秋毫,破晓阳乌羽翼高。
湖面平于开匣镜,山棱光并发硎刀。
闭门听雨宁论日,散策寻冈莫数遭。
世上几人能避俗,簿书堆案想官曹。
晓御欲随风脚来,报晴乌鹊入檐催。
松幢竹盖宝坊近,石壁云关尘境回。
山气得春浓胜酒,花光带月冷过梅。
却收眼力寻归路,惜取馀青莫浪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