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

寂寂虚堂风露凉,边声惊听雁南翔。

短筇梦涉秋三径,长笛思乘月一航。

老眼添昏如浊镜,吟怀多感类寒螀。

久知拙不趁时样,肯羡东邻斗靓妆。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寂静的空堂里,清风带着露水带来丝丝凉意,边疆的声音让我惊讶地听到大雁向南方飞翔。
手持短竹杖,我仿佛在梦境中漫步秋天的小径,悠扬的笛声让我想乘着月光启程。
年迈的目光更加昏花,像浑浊的镜子,满腹诗情却多愁善感,如同寒蝉的哀鸣。
我早已明白自己的笨拙不合时宜,怎会羡慕东邻那精心打扮的亮丽容颜。

注释

寂寂:寂静无声。
虚堂:空荡的厅堂。
风露:清风和露水。
边声:边境的声响。
雁南翔:大雁向南飞。
短筇:短竹杖。
秋三径:秋天的小路。
长笛:长笛声。
乘月一航:乘月出行。
老眼:老花眼。
浊镜:模糊不清的镜子。
吟怀:诗人的思绪。
多感:感触颇多。
类寒螀:像寒蝉鸣叫。
拙:笨拙。
不趁时样:不合时宜。
肯羡:岂会羡慕。
东邻:东边的邻居。
斗靓妆:精心打扮的美丽容貌。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凄凉的秋夜景象。开篇“寂寂虚堂风露凉”即营造出一种深夜人静、清冷的氛围,虚堂中飘荡着夜晚的微凉。紧接着,“边声惊听雁南翔”则是通过远处传来的鸿鹄之声,勾勒出季节更替和旅途鸟儿的南迁景象,增添了一份秋夜的孤寂感。

诗人随后笔触转向内心世界,“短筇梦涉秋三径”中“短筇”可能是指行走时手持的竹杖,而“梦涉秋三径”则表达了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和怀念,三径或许象征着往事的回旋。紧接着,“长笛思乘月一航”则通过悠扬的长笛声,传递出诗人对自由飞翔的向往,如同乘坐舟船在明月下航行。

“老眼添昏如浊镜”表现了诗人因年迈视力模糊,而“吟怀多感类寒螀”则是通过古代常用的“寒螀”比喻,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凄凉。最后两句,“久知拙不趁时样,肯羡东邻斗靓妆”中,诗人自嘲才学浅薄,不及时下,同时也对邻居之美貌有所羡慕。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秋夜景象的细腻描写,以及对往昔岁月和现实处境的深刻感怀,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世界。

收录诗词(127)

吴锡畴(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作元范。吴儆从孙。精研理学。有《兰皋集》

  • 字:元伦
  • 号:兰皋
  • 籍贯:徽州休宁
  • 生卒年:1215—1276

相关古诗词

荆溪舟中对月

历眼旬馀半,终宵月在天。

若将今岁看,仅有此番圆。

寒逼鸿洲外,光摇蚁瓮边。

家山千里远,应共一婵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郡侯奏请为先竹洲易名因送逢原入京

一封奏入五云开,褒录儒先动九垓。

生意欲回洲上竹,好风已递陇头梅。

志铭标揭留幽隧,谥法昭彰在曲台。

去去片帆春水滑,捧持飞诰看归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闻笛

乾坤沈万籁,风露杳双清。

城近更初转,山空月正明。

揽裘寒意重,看剑壮心惊。

迢递谁家笛,凄凉此夜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哭赵成德

鹤怅东岩夜,声悲不可闻。

有图留水月,无句管烟云。

身后空传稿,生前事作坟。

忍思携手日,溅泪漫纷纷。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