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悲秋将岁晚,繁露已成霜。
遍渚芦先白,沾篱菊自黄。
应钟鸣远寺,拥雁度三湘。
气逼襦衣薄,寒侵宵梦长。
满庭添月色,拂水敛荷香。
独念蓬门下,穷年在一方。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的景象,色彩凄清,情感淡远。开篇三句“悲秋将岁晚,繁露已成霜。遍渚芦先白,沾篱菊自黄。”以秋天即将到来的哀愁为基调,通过对露水凝结成霜和草木变色的描述,展现了季节更替的自然景象,同时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凄凉与悲哀。
接着,“应钟鸣远寺,拥雁度三湘。”这两句则转向声音和空间的描绘,通过远处寺庙的钟声和大雁的飞过,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空旷孤寂的氛围。这里的“应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心灵的召唤,而“拥雁度三湘”则是对自然景观的一种描绘,同时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向往。
在“气逼襦衣薄,寒侵宵梦长。”中,诗人通过外部环境的冷气和夜晚漫长的梦境,传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内心的寂寞。这里,“气逼”指的是秋天的凉意,而“襦衣薄”则是对寒冷的一种形象化表达;“宵梦长”则是在暗示诗人夜晚难以入睡,或者即便入睡,也充满了无边的寂寞。
最后,“满庭添月色,拂水敛荷香。独念蓬门下,穷年在一方。”这几句通过对庭院中明月和荷花香气的描写,以及诗人独自思念的表达,展现了诗人的孤独与哀愁。这里,“满庭添月色”是对宁静夜晚的一种美好景象的描绘,而“拂水敛荷香”则是在通过感官细节来强化这种氛围;“独念蓬门下,穷年在一方。”这两句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孤独、贫困生活状态的哀愁和无奈。
整首诗语言简洁而意蕴丰富,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内心感受的抒发,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自我沉思的古典美学情怀。
不详
生卒年不详。德宗建中年间登进士第。见《唐诗纪事》卷三二。《全唐诗》存诗2首,内《吴宫教美人战》一首一作吴秘诗,归属未定。《全唐诗外编》补联句1首
有客陈兵画,功成欲霸吴。
玉颜承将略,金钿指军符。
转佩风云暗,鸣鼙锦绣趋。
雪花频落粉,香汗尽流珠。
掩笑谁干令,严刑必用诛。
至今孙子术,犹可静边隅。
上林新柳变,小苑暮天晴。
始望和烟密,遥怜拂水轻。
色承阳气暖,阴带御沟清。
不厌随风弱,仍宜向日明。
垂丝遍阁榭,飞絮触帘旌。
渐到依依处,思闻出谷莺。
早夏宜初景,和光起禁城。
祝融将御节,炎帝启朱明。
日送残花晚,风过御苑清。
郊原浮麦气,池沼发荷英。
树影临山动,禽飞入汉轻。
幸逢尧禹化,全胜谷中情。
惯向溪边折柳杨,因循行客到州漳。
无端触忤王衙押,不得今朝看饮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