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梁公陶渊明俱为彭泽令至今有庙在焉刁景纯作诗见示继以一篇

梁公壮节就夔魖,陶令清身托酒徒。

政在房陵成底事,年称甲子亦何须。

江山彭泽空遗像,岁月柴桑失故区。

末俗此风犹不竞,诗翁叹息未应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翻译

梁公的豪迈气节面对夔魖毫不畏惧,陶渊明清高的人格寄托于饮酒之友。
他在房陵的政治举措究竟有何成效,年岁已至甲子又何必执着。
江山中只留下彭泽县令的画像,岁月流逝柴桑旧居已不在。
末世风俗尚无竞争之心,诗人叹息这样的风气恐怕不会消失。

注释

梁公:指梁孝王刘武,这里借指有壮节的人物。
夔魖:古代传说中的凶猛怪兽,比喻艰难困苦。
陶令:陶渊明,曾任彭泽令,故称陶令。
酒徒:指喜好饮酒的朋友。
房陵:地名,汉代诸侯国,与政治举措相关。
甲子: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岁为一个甲子。
彭泽:地名,在今江西,与陶渊明有关。
柴桑:地名,在今江西,陶渊明故乡。
末俗:末世,指社会风气败坏的时代。
诗翁:指陶渊明,因其以诗闻名。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所作,描绘的是对两位古代清官狄梁公和陶渊明的崇敬之情,以及他们留下的美好政绩和精神遗产。

首句“梁公壮节就夔魖”赞颂了狄梁公的高洁品格,像是一只壮丽的鸟儿展翅飞翔。接着,“陶令清身托酒徒”则表达了对陶渊明淡泊名利、清净自守的生活态度的仰慕,他虽喜欢饮酒,但始终保持着清醒与纯洁。

“政在房陵成底事,年称甲子亦何须”两句中,“房陵”指的是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而“成底事”则是说狄梁公和陶渊明都能在他们的政治生涯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至于“年称甲子亦何须”,则是在表达对他们不图名利、无需过分强调其政绩年代(如甲子等)的态度。

“江山彭泽空遗像,岁月柴桑失故区”两句中,诗人感慨于时光荏苒,古代人物的形象已经随风而逝,只留下了他们曾经生活过的自然景观,如彭泽、柴桑等地。

末尾两句“末俗此风犹不竞,诗翁叹息未应无”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现世浮华、物欲横流的社会风气感到失望,但仍旧对那些能够保持古代清官精神的人抱有希望和赞许之情。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秋露

日月凋何急,荒庭露送秋。

初疑宿雨泫,稍怪晓霜稠。

旷野将驰猎,华堂已御裘。

空令半夜鹤,抱此一端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草堂

草堂今寂寞,往事翳山椒。

蕙帐空留鹤,萝衣终换貂。

生皆堕天秩,隐或寄公朝。

叠颖何劳怒,东风汝自摇。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萧]韵

荣上人遽欲归以诗留之

道人传业自天台,千里翛然赴感来。

梵行毗沙为外护,法筵灵曜得重开。

已能为我迂神足,便可随方长圣胎。

肯顾北山如慧约,与公西崦斸莓苔。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贵州虞部使君访及道旧窃有感恻因成小诗

韶山秀拔江清写,气象还能出搢绅。

当我垂髫初识字,看君挥翰独惊人。

邮签忽报旌麾入,斋閤遥瞻组绶新。

握手更谁知往事,同时诸彦略成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