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知和州杜驾部

桐花欲开时,群噣争哺儿。

但求黄口饫,焉问丹穴饥。

常山有四鸟,将飞昔已悲。

中间忽殒逝,岂得安其枝。

一饮必屡顾,每啄必迟迟。

今朝竟矫翼,去向江之湄。

衔芹不自食,欲遗孤与雌。

此义实已重,莫为枭所嗤。

世俗多嫌忌,我胡为此诗。

此诗美孝悌,持赠杜挺之。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翻译

当桐花即将绽放的时候,鸟儿们争相喂养雏鸟。
只求雏鸟饱食,哪里还顾及母鸟是否饥饿。
常山有四种鸟,它们在飞翔前就已感到悲伤。
其中一只突然离世,怎能安然栖息于枝头。
每次饮水都要回头看看,每次啄食都显得迟疑。
今天它终于展翅高飞,向着江边的方向离去。
它叼着芹菜自己不吃,想要留给它的伴侣和孩子。
这种行为意义重大,不应被凶猛的枭鸟嘲笑。
世俗之人多有偏见,我为何写下这首诗。
这是赞美孝顺和友爱的诗,赠予杜挺之先生。

注释

桐花:梧桐树的花朵。
群噣:众多鸟喙。
黄口:雏鸟。
丹穴:红色的鸟巢。
常山:古代地名,此处泛指山。
殒逝:死亡。
矫翼:展翅。
江之湄:江边。
衔芹:叼着芹菜。
枭:一种凶猛的鸟。
嫌忌:嫌弃和忌妒。
杜挺之:诗人杜挺之,可能是赠诗的对象。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送知和州杜驾部》,通过对桐花喂雏鸟的生动描绘,寄寓了对杜挺之孝悌精神的赞美。诗中以桐花盛开时节,群鸟争相喂养雏鸟的情景,象征杜挺之对家庭的关爱和责任。他虽身处外任,却心系家人,甚至牺牲自己的口粮,将食物留给妻儿。这种深情厚意如同常山四鸟中的某一只,虽然面临离别,仍不忘亲情,表现出高尚的道德情操。

诗中“一饮必屡顾,每啄必迟迟”形象地刻画了杜挺之一片深情,而“衔芹不自食,欲遗孤与雌”更是直接表达了他对家人的无私奉献。最后,诗人强调这种孝悌之义重于泰山,不应被世俗的嫌忌所轻视,以此诗来表彰杜挺之的美德,并希望他能坚守这份仁爱之心。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自然景象寄寓人情,是一首富有深意的送别诗,体现了梅尧臣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孝悌美德的推崇。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送知保定军李太保

山西世世李将军,家声前后多功勋。

今乘一障俯绝塞,莫以久和无阵云。

菰蒲生塘长春绿,牛羊隔河归暮云。

简易自能齐士卒,不严刁斗亦名闻。

形式: 古风 押[文]韵

送罗职方知秀州

陆云尝誇千里莼,便轻羊酪同埃尘。

君今得郡正千里,已患无羊厌此珍。

乃知南北各所乐,乘舟不如乘马恶。

水边不见秦罗敷,纵有西施肌肉薄。

使君事事未称意,绿水芙蓉定何若。

形式: 古风

送舍弟正臣赴都

吴儿能刺舟,其驶剧飞鸟。

行行固莫留,望进前山小。

家贫吾不忧,身计尔自了。

何当还里门,拜庆期秋杪。

形式: 古风 押[筱]韵

送范景仁学士归蜀焚黄

苍山过秦梁,山尽见川陆。

下马古成都,访垄得乔木。

扫箨开奠席,陨泪湿俎肉。

当时相如归,徒自盛车毂。

不问有是为,事乃今古独。

还因问耆旧,亦莫遗隐卜。

荒祠古柏下,残月杜鹃哭。

凭君约史笔,书作西来目。

形式: 古风 押[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