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岁首乡俗寄子瞻二首(其一)踏青

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

浮桥没水不胜重,野店压糟无复清。

松下寒花初破萼,谷中幽鸟渐嘤鸣。

洞门泉脉龙睛动,观里丹池鸭舌生。

山下瓶罂沾稚孺,峰头鼓乐聚簪缨。

缟裙红袂临江影,青盖骅骝踏石声。

晓去争先心荡漾,莫归誇后醉从横。

最怜人散西轩静,暧暧斜阳著树明。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翻译

江面上冰雪消融,岸边青草茵茵,人们结伴出行踏青。
浮桥浸入水中,承受不住重压,乡村小店的酒也浑浊不清。
松树下的寒花刚刚绽放,山谷中的鸟儿开始轻声鸣叫。
山洞门口泉水涌动,观里的丹池水面泛起涟漪。
山脚下孩童们嬉戏,峰顶上仕女和士绅聚集,奏响音乐。
白衣少女临江而立,骏马青盖下踏石声回荡。
清晨出门,人人争先,心情激动,醉酒后也不愿归去。
最喜欢的是夕阳西下,照在静谧的西轩,树影婆娑温暖宜人。

注释

江上:江面。
冰消:冰雪融化。
岸草青:岸边草地青翠。
浮桥:水上桥梁。
没水:浸入水中。
不胜重:承受不住重量。
野店:乡村小店。
压糟:酒糟沉浊。
无复清:不再清澈。
松下:松树下。
寒花:早春花朵。
破萼:绽开花瓣。
洞门:山洞入口。
泉脉:泉水流淌。
龙睛动:如龙眼般涌动。
观里:道观内。
丹池:红色池塘。
鸭舌生:水面波纹如鸭舌。
瓶罂:陶罐。
稚孺:小孩。
峰头:山顶。
鼓乐:音乐。
簪缨:仕女和士绅的装饰。
缟裙:白衣。
红袂:红衣。
临江影:映在江边的身影。
青盖:青色车盖。
骅骝:骏马。
踏石声:马蹄声。
晓去:清晨出门。
荡漾:心情激荡。
醉从横:醉酒后随意。
人散:人群散去。
西轩:西边的窗户。
暧暧:温暖模糊。
斜阳:夕阳。
著树明:照在树上,明亮温暖。

鉴赏

这首宋诗描绘了春天江边的乡间风俗,诗人苏辙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了人们踏青的欢乐场景。首句“江上冰消岸草青”展现了冬季冰雪消融,春意盎然的景象,人们纷纷结伴出行。“浮桥没水不胜重,野店压糟无复清”两句,通过浮桥承载不住人群和野店酒香四溢,生动刻画了热闹非凡的气氛。

接下来,诗人通过“松下寒花初破萼,谷中幽鸟渐嘤鸣”描绘了自然界的生机,松花初绽,山谷中的鸟儿开始鸣叫,增添了踏青的诗意。而“洞门泉脉龙睛动,观里丹池鸭舌生”则运用了奇特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泉水涌动和池塘鸭子嬉戏的场景。

“山下瓶罂沾稚孺,峰头鼓乐聚簪缨”写出了孩子们嬉戏和士绅们聚集的热闹场面,而“缟裙红袂临江影,青盖骅骝踏石声”则描绘了女子们的轻盈身姿和骏马的蹄声,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踏青画卷。

最后,“晓去争先心荡漾,莫归誇后醉从横”表达了人们早起踏青的兴奋与游玩尽兴后的满足,而“最怜人散西轩静,暧暧斜阳著树明”则以夕阳余晖下的宁静收尾,展现出踏青活动结束后乡村的恬静之美。

整首诗以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宋代乡间踏青习俗的热闹与和谐,以及人们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次韵刘贡父登黄楼怀子瞻二首(其二)

蔼蔼才名世,骎骎日转禺。

一时同接淅,平昔共栖梧。

揽辔真壮士,拥旄良丈夫。

尘埃脱缁绶,水石慰霜须。

胜地来相失,清樽未暇俱。

射馀空见帖,铸罢祗观模。

归计何当决,徂年贵早图。

槛中终为食,韝上耻闻呼。

顾我千羊毳,平生一钓舻。

微官不须满,也复试游吴。

形式: 排律 押[虞]韵

戎州

江水通三峡,州城控百蛮。

沙昏行旅倦,边静禁军闲。

汉虏更成市,罗纨靳不还。

投毡拣精密,换马瘦孱颜。

兀兀头垂髻,团团耳带环。

夷声不可会,争利苦间关。

形式: 排律 押[删]韵

次韵子瞻馀杭法喜寺绿野亭怀吴兴太守孙莘老

信美非吾土,三吴一水中。

亭高望已极,舟入去无穷。

朝市知安在,湖山信有功。

遨游逐凫鸭,饮食数鱼虫。

波浪喧朝夕,梅烝变绿红。

逢人问京洛,去国长儿童。

同舍情相接,邻邦信屡通。

相邀欲相过,道里讯溪翁。

形式: 排律 押[东]韵

次韵子瞻招隐亭

隐居吾未暇,何暇劝夫人。

试饮此亭酒,自惭缨上尘。

林深开翠帟,岸断峻严闉。

送雪村酤酽,迎阳鸟哢新。

竹风吹断籁,湖月转车轮。

霜叶飞投坐,山梅重压巾。

欲居常有待,已失叹无因。

古语君看取,声名本实宾。

形式: 排律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