劭农日漫成

白发红颜乌帽翁,年年从尔觅年丰。

争看汉诏来身畔,便觉豳诗在眼中。

且喜畦秧三日雨,莫愁花信几番风。

我今亦是惰游者,不稼而禾愧食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农在春耕时节的忙碌与期待,以及对丰收的渴望。牟巘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农事的艰辛与农民的坚韧精神。

首联“白发红颜乌帽翁,年年从尔觅年丰”,开篇即刻画了一位满头白发、面庞红润、头戴乌帽的老农形象,他每年都在辛勤耕耘,只为求得一年的好收成。这句诗通过对比“白发”与“红颜”,生动地表现了岁月的流逝和劳作的艰辛。

颔联“争看汉诏来身畔,便觉豳诗在眼中”,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老农在田间劳作时,仿佛能感受到古代帝王的诏令就在身边,同时,他心中也充满了对《诗经》中描述的淳朴农耕生活的向往。这里将现实与历史、理想与现实巧妙结合,表达了对农业文明的深厚情感。

颈联“且喜畦秧三日雨,莫愁花信几番风”,转而描写春雨的珍贵与花信风的美好。老农欣喜于连续三天的雨水滋润着田间的秧苗,同时也对即将到来的花信风充满期待,预示着春天的到来和生机的复苏。这两句诗以自然界的美好景象衬托出老农内心的喜悦与希望。

尾联“我今亦是惰游者,不稼而禾愧食功”,诗人自谦地表示自己虽非真正的农夫,但对农事的辛苦和丰收的喜悦感同身受。他承认自己并非亲自耕作,却因对农民的敬仰而感到惭愧,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尊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老农的视角,展现了农事的辛劳与丰收的喜悦,表达了对农业文明的赞美和对农民的敬意,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

收录诗词(408)

牟巘(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二二七~一三一一),一字献之,学者称陵阳先生,徙居湖州(今属浙江)。以父荫入仕,曾为浙柬提刑。理宗朝,累官大理少卿,以忤贾似道去官。恭宗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陷临安,即杜门不出,隐居凡三十六年,卒年八十五。有《陵阳集》二十四卷(其中诗六卷)。事见《宋元学案》卷八○,清光绪《井研县志》卷三一有传。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乾隆十二年周永年刻《陵阳先生集》(简称周本)、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底本诗集外之诗及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 字:献甫
  • 籍贯:井研(今属四川)

相关古诗词

景定甲子理宗尝以颜曾传道配飨下问词臣越咸淳丁卯昉以曾子子思升侑孔庭盖推本先意也先臣所被宸笔藏之私室会军学撤旧庙崇新阁愿得摹刻其上而某固未敢也府教张君遂诗以成之后之观者将有考于斯文谨用韵以谢(其一)

在昔前朝帝问颁,龙楼当日正承颜。

曾思参侑褒崇后,尧舜相传密勿间。

遹骏先猷昭若日,于皇吾道重于山。

老臣独抱乌号痛,不及临雍扈从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景定甲子理宗尝以颜曾传道配飨下问词臣越咸淳丁卯昉以曾子子思升侑孔庭盖推本先意也先臣所被宸笔藏之私室会军学撤旧庙崇新阁愿得摹刻其上而某固未敢也府教张君遂诗以成之后之观者将有考于斯文谨用韵以谢(其二)

藻有嘉鱼首自颁,师儒乐育士欢颜。

宸奎恍若从天下,杰阁崇成不日间。

要识道原观泮水,坐令文物盛黔山。

熙明殿下槐龙舞,便合归陪讲读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荷花辱于淫邪陷于老佛几千载自托根濂溪而后始得以其中通外直者侪于道而近世魏鹤山又推本周子之意取泽陂之诗所谓硕大且俨者归之君子焉明伦堂后新池骤著花教授遂见之诗且有取于周子香远之句寄兴远矣因次韵

道中何物不生焉,顷刻能开碧玉莲。

根脚好时花发越,源头活处水漪涟。

唤醒佛土从前梦,细绎陈诗最后篇。

霁月光风真洒落,千年此意后谁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和张教雨诗

占云日日问何如,物意焦卷重可吁。

微洒人皆忧未济,积诚我自愧中孚。

滂沱幸已符先兆,䆉稏行看穫上腴。

此事相关情正切,吾侪初岂事誇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