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唐代诗人王梵志所作,名为《诗并序(其四十一)》。诗中描绘了对人生、道德与宗教的深刻反思。诗人以一种直白而略带讽刺的口吻,探讨了长寿与修行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宗教信仰的态度。
“虚沾一百年,八十最是老。” 开篇即揭示了对长寿的讽刺,认为长寿并不一定意味着真正的成熟或智慧,八十岁或许是最接近衰老的年龄。这反映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质疑,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
“长命得八十,不解学修道。” 接着,诗人指出即使活到了八十岁,很多人仍然不懂得学习修行之道,暗示了社会普遍存在的精神空虚和对真正生活智慧的缺乏。
“悠悠度好日,无心念三宝。” 描述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漫不经心地度过美好时光,却无意间忽视了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和内心的净化,表达了对现代人生活状态的担忧。
“根拳入地狱,天堂无人到。” 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因行为不当而可能堕入地狱的境地,同时也暗示了天堂对于许多人来说,似乎遥不可及,强调了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圻破五戒身,却入三恶道。” 提醒人们如果违反了佛教中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那么将不可避免地走向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体现了佛教对因果报应的教义。
“一入恒沙劫,不须自懊恼。” 最后一句表达了对未来的悲观看法,认为一旦陷入苦难之中,无论经历多少劫难,都不必自责,暗示了对人生无常和命运的无奈接受。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人生、道德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以及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面临的困惑与挑战。它不仅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与批判,也蕴含了对人性本质和生命价值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