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

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

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

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方将怨无襦,忽复歌《缁衣》。

堂堂孔北海,直气凛群儿。

朱轮未及郊,清风已先驰。

何以累君子,十万贫与羸。

滔滔满四方,我行竟安之。

何时剑关路,春山闻子规。

形式: 古风

翻译

秋天的稻谷还未丰满,宿麦的种子也稀疏。
长久以来我深感羞愧,如同芒刺刺痛肌肤。
一生读书无数,却无法用一字解决饥饿。
正因抱怨没有暖衣,忽然又吟唱起《缁衣》诗篇。
像那豪迈的孔北海,正气凛然让孩童都敬畏。
他的华丽马车还未驶出城郊,清风已先行传递他的仁德。
为何要牵累君子,十万贫弱之人是我心中的挂念。
洪水般的问题遍布四方,我行走其中,不知何处是归宿。
何时能再踏上剑门关道,春天的山岭中听到你的子规声?

注释

秋禾:秋季的稻谷。
宿麦:过冬的麦子。
此邦人:指诗人自己或当地的人。
芒刺:比喻痛苦或困扰。
五千卷:形容书籍众多。
无襦:没有足够保暖的衣服。
《缁衣》:古诗篇名,表达忧国忧民之情。
孔北海:指东汉名士孔融,以其豪放正直著称。
朱轮:古代贵族所乘的红色车轮。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贫与羸:贫穷和瘦弱的人。
滔滔:形容问题众多。
剑关路:剑门关的道路,象征艰险之地。
子规:杜鹃鸟,叫声凄凉,常引申为思乡之情。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以及对知识分子自身责任与使命的反思。

“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萧瑟秋景,同时指出了农作物的稀少,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的困难和人民的生活窘境。

“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 诗人表达了对国人的不满和自责之情,因为自己身为知识分子,却无法有效地解决国家和民众的问题。这里的“芒刺”比喻着内心深处的痛苦。

“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这两句表明诗人虽然读过很多书,但这些文字并没有在实际上帮助到需要食物的人,显示了学问与现实之间的隔阂和无力感。

“方将怨无襦,忽复歌《缁衣》。” 诗人原本对自己无法为民众做出贡献而感到愤懑,但却又不自觉地唱起了赞美古代圣人的诗歌《缁衣》,这反映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堂堂孔北海,直气凛群儿。” 这里提到的“孔北海”可能是指孔子的一位后裔或门生,而“直气凛群儿”则形容其不畏强权、正义凛然的气概。

“朱轮未及郊,清风已先驰。” 诗人没有到达郊外的车队,但清风却已经先行,这可能是比喻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和期盼。

“何以累君子,十万贫与羸。” 这里诗人自问为何要连累君子(指代孔北海),而不是关心广大民众的贫穷和疾苦。

“滔滌满四方,我行竟安之。” 面对周遭的一切,诗人表示自己将坚持自己的道路,无论外界如何,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

“何时剑关路,春山闻子规。” 诗人期盼着能够早日踏上剑关之路,在春天的山中听到友人的佳音,这里可能是表达对远方朋友的思念和期待。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苏轼的文学才华,更通过其深刻的情感和社会洞察,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于国家、民众及自身责任的深沉思考。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别东武流杯

莫笑官居如传舍,故应人世等浮云。

百年父老知谁在,惟有双松识使君。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文]韵

留别雩泉

举酒属雩泉,白发日夜新。

何时泉中天,复照泉上人。

二年饮泉水,鱼鸟亦相亲。

还将弄泉手,遮日向西秦。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留别释迦院牡丹呈赵倅

春风小院却来时,壁间惟见使君诗。

应问使君何处去,凭花说与春风知。

年年岁岁何穷已,花似今年人老矣。

去年崔护若重来,前度刘郎在千里。

形式: 古风

董储郎中尝知眉州,与先人游,过安丘,访其故居,见其子希甫,留诗屋壁

白发郎潜旧使君,至今人道最能文。

只鸡敢忘桥公语,下马来寻董相坟。

冬月负薪虽得免,邻人吹笛不堪闻。

死生契阔君休问,洒泪西南向白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