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信守李秬二首(其一)

谁榜铃斋作面山,晦明终日卷帘看。

赋成夜烛才销寸,衙退朝曦未半竿。

枉渚孤吟愁旅雁,苏门双啸骇朱鸾。

平生五裤何须咏,一借黄钟变谷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翻译

谁在书斋挂起铃铛如山,日夜卷帘欣赏着山景。
夜晚创作诗篇,蜡烛仅燃烧寸许,直到清晨退朝,太阳还未升高半竿。
孤独的旅雁在弯曲的水边哀鸣,苏门双鸟的啸声惊动了红色的鸾鸟。
一生中何必吟咏这些,只需借来黄钟之音,如同山谷间的寒冷变化。

注释

榜铃斋:书斋名,可能有装饰铃铛。
晦明:指白天和黑夜。
枉渚:弯曲的水边。
朱鸾:红色的鸾鸟,古代神话中的神鸟。
五裤:古代的一种乐器,此处比喻诗文。
黄钟:古代十二律中的第一律,象征宏大。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补之所作的《次韵信守李秬二首(其一)》。诗中,诗人以“谁榜铃斋作面山”起笔,形象地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富有诗意的画面,仿佛铃斋被山形所包围,暗示着清寂的读书环境。接下来,“晦明终日卷帘看”,表达了诗人整日沉浸在书海中,享受着从晦暗到明亮的自然变化,通过卷帘的动作,流露出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赋成夜烛才销寸,衙退朝曦未半竿”两句,细腻地刻画了诗人勤奋写作的生活状态,即使夜深人静,蜡烛仅剩下寸许,他仍未停下创作的脚步;而在清晨退朝后,天色尚早,太阳还未升至半竿,他依然保持着勤勉的精神。

“枉渚孤吟愁旅雁,苏门双啸骇朱鸾”运用了象征手法,以孤雁和朱鸾比喻自己在仕途中的孤独与追求,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虑和对才华的自信。最后,“平生五裤何须咏,一借黄钟变谷寒”以自嘲的口吻,说自己一生的学问无需过多夸耀,只需借黄钟之音,就能使山谷为之共鸣,展现了诗人对自己学识的自信和豪迈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读书、写作的生活场景,以及内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一个勤奋好学、才华横溢的文人士大夫形象。

收录诗词(815)

晁补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 字:无咎
  • 号:归来子
  • 籍贯: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
  • 生卒年: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

相关古诗词

次韵信守李秬二首(其二)

爱山何必俟归山,簿领忙时拨置看。

阊阖自应行发轫,珊瑚终未拂垂竿。

樽中屡许陪文举,庑下犹堪寄伯鸾。

便作功成同范蠡,白鸥盟誓不教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次韵信倅练定梦雪中过王侍郎

梦觅毗耶看雨华,玉城银涧过萦斜。

乍疑雾廓千峰障,未觉雷惊万谷芽。

碧落清谈元物外,金闺高兴共天涯。

寒鸡唤起新诗就,谁忆袁安正卧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次韵校理盛居中上元

四见都城灯火春,看驱肥马走朱轮。

天传九奏虚群籁,海踊三山跨万鳞。

追赏谩逃深禁直,拜迎祗望属车尘。

预知短发非欢事,只有觥船未愧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次韵留守王公喜春

午窗垆火不应残,春许花期特地宽。

塞雁初惊池藻暖,谷莺犹怯井梧寒。

未须园里幽寻去,且更楼前远望看。

四牡行春定何日,亦闻钟鼓满城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