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福寺与陈留诸官茶会

到此机事遣,自嫌尘网迷。

因知万法幻,尽与浮云齐。

疏竹映高枕,空花随杖藜。

香飘诸天外,日隐双林西。

傲吏方见狎,真僧幸相携。

能令归客意,不复还东溪。

形式: 排律 押[齐]韵

翻译

已决定放下俗务,自觉陷入尘世纠葛太深。
由此深知世间万物如梦幻泡影,皆与浮云无异。
稀疏的竹影映照着高高的枕头,空中的花朵随杖藜摇曳。
香气飘散到遥远的天边,太阳隐没在双林的西边。
傲慢的官员此刻显得亲切,真正的僧侣有幸相伴。
这能让归乡的游子心生留连,不再返回东溪的愿望。

注释

机事:世俗事务。
遣:放下。
尘网:尘世的束缚。
万法:世间万物。
幻:虚幻。
浮云:比喻无常或虚幻。
疏竹:稀疏的竹子。
高枕:高高的枕头。
空花:虚幻的花朵。
杖藜:手杖和藜杖。
双林:两棵并排的树林。
傲吏:傲慢的官员。
见狎:显得亲切。
真僧:真正的僧侣。
相携:相伴同行。
归客:归乡的人。
东溪:东方的溪流,可能指归乡的路。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境界。诗人通过对惠福寺中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尘世纷扰的厌倦,以及对于一切现象本质上的洞察与超然。

"到此机事遣,自嫌尘网迷" 一句,透露出诗人的心境,他在这里寻求解脱,摆脱那些束缚自己的琐事和世俗的羁绊。"因知万法幻,尽与浮云齐" 则是对万物无常、如梦如幻的深刻认识,将这一切视为与飘渺的云烟相似。

接下来的两句 "疏竹映高枕,空花随杖藜。香飘诸天外,日隐双林西" 描述了惠福寺中的自然景观,疏落的竹子映照在高高的枕上,虚幻的花朵随着手中的拐杖飘散。香气飘散到天际之外,太阳渐渐隐匿于双林之西。这两句诗通过对寺院自然景观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傲吏方见狎,真僧幸相携。能令归客意,不复还东溪" 展示了诗人对于那些不以世俗为重的官员(傲吏)和真正的僧侣(真僧)的赞赏,他们能够相互扶持,共同追求心灵的自由与解脱。这种境界能够让游子归心,使他们不再返回尘世的纷争。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惠福寺茶会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以及他对万物本质的深刻洞察。

收录诗词(486)

刘长卿(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 字:文房
  • 籍贯: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709—789

相关古诗词

湖南使还留辞辛大夫

王师劳近甸,兵食仰诸侯。

天子无南顾,元勋在上游。

大才生间气,盛业拯横流。

风景随摇笔,山川入运筹。

羽觞交饯席,旄节对归舟。

莺识春深恨,猿知日去愁。

别离花寂寂,南北水悠悠。

唯有家兼国,终身共所忧。

形式: 排律 押[尤]韵

禅智寺上方怀演和尚寺即和尚所创

绝巘东林寺,高僧惠远公。

买园隋苑下,持钵楚城中。

斗极千灯近,烟波万井通。

远山低月殿,寒木露花宫。

绀宇焚香净,沧州摆雾空。

雁来秋色里,曙起早潮东。飞锡今何在?

苍生待发蒙。白云翻送客,庭树自辞风。

舍筏追开士,回舟狎钓翁。

平生江海意,惟共白鸥同。

形式: 排律 押[东]韵

落第赠杨侍御兼拜员外仍充安大夫判官赴范阳

职副旌旄重,才兼识量通。

使车遥肃物,边策远和戎。

掷地金声著,从军宝剑雄。

官成稽古力,名达济时功。

肃穆乌台上,雍容粉署中。

含香初待漏,持简旧生风。

黠吏偏惊隼,贪夫辄避骢。

且知荣已隔,谁谓道仍同。

念旧追连茹,谋生任转蓬。

泣连三献玉,疮惧再伤弓。

恋土函关外,瞻尘灞水东。

他时书一札,犹冀问途穷。

形式: 排律 押[东]韵

酬包谏议佶见寄之什

佐郡愧顽疏,殊方亲里闾。

家贫寒未度,身老岁将除。

过雪山僧至,依阳野客舒。

药陈随远宦,梅发对幽居。

落日栖鸮鸟,行人遗鲤鱼。

高文不可和,空愧学相如。

形式: 排律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