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前三日繇乐民之高凉

出门投袂更何之,后乐先忧此一时。

天涯频岁惊心骨,海角三秋接梦思。

西风昨夜扫胡穴,万里秋光净水湄。

捷书夜报同清昼,满目高雷出汉旗。

闻鸡击楫当年子,祖鞭无数并驱驰。

弹冠结绶何累若,岭外孤臣嘿叹咨。

沾巾呜咽翻倒极,忧喜同心日共持。

朝辞云木环千径,暮倚凉烟抱一枝。

兰皋有意浮幽壑,草色无端动野吹。

吾令羲和时弭节,上求下索敢云疲。

榛苓杳霭知何处,伊人宛在微堪觑。

岂俟葭苍问一方,始从露白淘千虑。

形式: 乐府曲辞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郭之奇所作的《立秋前三日繇乐民之高凉》。诗中描绘了诗人离家远行,内心充满忧虑与期待的情景。

首联“出门投袂更何之,后乐先忧此一时”表达了诗人离家远行的无奈与忧虑,预示着未来的快乐与忧愁并存。颔联“天涯频岁惊心骨,海角三秋接梦思”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诗人身处遥远之地,每一年都让人心惊胆战,而对家乡的思念如同梦境般频繁。

颈联“西风昨夜扫胡穴,万里秋光净水湄”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象,西风扫过,带来万里秋光,水边一片宁静,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尾联“捷书夜报同清昼,满目高雷出汉旗”则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与自豪,即使在夜晚也能收到捷报,满眼都是高扬的汉旗,象征着胜利与荣耀。

接下来的几联“闻鸡击楫当年子,祖鞭无数并驱驰。弹冠结绶何累若,岭外孤臣嘿叹咨”通过历史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英雄豪情的向往,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作为孤臣的感慨与无奈。

“沾巾呜咽翻倒极,忧喜同心日共持”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忧愁也有欢喜,但这些情感都在日复一日中共同支撑着自己。

最后两联“朝辞云木环千径,暮倚凉烟抱一枝”描绘了诗人早出晚归的日常,云木环绕,千径蜿蜒,傍晚时分倚靠在凉烟之中,怀抱一枝,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寓意着诗人的孤独与坚韧。

“兰皋有意浮幽壑,草色无端动野吹”则以兰皋与草色的变化,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波动与外界环境的影响。

“吾令羲和时弭节,上求下索敢云疲”表达了诗人希望时间能够放慢脚步,上下求索,不感到疲惫。

“榛苓杳霭知何处,伊人宛在微堪觑”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伊人的思念与寻找,尽管道路遥远,但仍能隐约看见伊人的身影。

“岂俟葭苍问一方,始从露白淘千虑”则表明诗人不会等到他人询问,而是主动思考,面对生活的种种忧虑。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国家、家乡的忠诚与思念,同时也不乏个人的孤独与坚韧,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和深沉的思想内涵。

收录诗词(1872)

郭之奇(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正夫、玉溪。为南明大臣,历任南明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相当宰相)兼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率军转战闽粤滇黔抗清,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在广西桂林为清将韦永福所俘,翌年殉国。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谥忠节

  • 字:仲常
  • 号:菽子
  • 籍贯:广东揭阳县榕城东门(今广东揭阳市榕城区)
  • 生卒年:1607年-1662年

相关古诗词

萤火二首(其一)

化腐来新彩,含辉向本丛。

华身依玉露,流影度金风。

不以明开夜,安知色在空。

秋容初一散,尔意莫匆匆。

形式: 乐府曲辞 押[东]韵

萤火二首(其二)

苍茫何所至,历乱转相亲。

远照难分物,微光仅及身。

雨馀争熠耀,风际每逡巡。

上下青山内,秋华亦自新。

形式: 乐府曲辞 押[真]韵

初秋朔抵高凉秋郊旷望

销愁依旷野,所见亦芸芸。

耳目来幽绪,水山出大文。

新禾翻碧浪,平楚入苍云。

兵气林峦外,秋容变夕氲。

形式: 乐府曲辞 押[文]韵

中秋雨宿古月流新独对有感作秋月篇

中秋雨洗月如玉,玉露还将寒兔浴。

万载冰轮物外悬,九霄清气谁相束。

太虚仙子御风行,剪雾裁云那敢触。

流华掩映落人间,轻鲜若霜迷远瞩。

高凉征客意有馀,倚棂独坐思断续。

未许金樽照月浮,虚劳霓羽动秋曲。

婵娟久对色如银,桂子微摇空似绿。

月趁秋来秋载月,开颜写素为余告。

了然不觉沁心魂,秋月于人俱有欲。

秋愿光辉月愿明,人愿秋月光明足。

千年永继八衢灯,四海同瞻不夜烛。

形式: 乐府曲辞 押[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