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花亭

面幽连野色,审曲带城闉。

但见流花水,难寻避世人。

蟠桃知几熟,藓洞谩长春。

税驾追前事,踌躇要路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面前连接着野外的景色,弯曲的小路通向城门。
只看见流水中的花瓣,却难以找到隐居的人。
蟠桃不知熟了多少次,长满青苔的洞穴徒然显现春天的气息。
驾车追寻过往的记忆,在重要的岔路口犹豫不决。

注释

面:前面。
幽连:幽深相连。
野色:野外景色。
审曲:弯曲的小路。
带:连接。
城闉:城门。
流花:流水中的花瓣。
避世:隐居。
蟠桃:神话中仙桃,象征长寿。
熟:成熟。
藓洞:长满青苔的洞穴。
谩长:徒然显现。
税驾:驾车。
追:追寻。
前事:过往的记忆。
踌躇:犹豫不决。
要路津:重要的岔路口。

鉴赏

这首宋诗《流花亭》是郭三益所作,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邃的画面。首句“面幽连野色”展现了流花亭隐于郊野之间,环境清幽,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接下来的“审曲带城闉”则点出亭子的位置,位于城市边缘,弯曲的小径通向城门,暗示着它或许是个僻静的休憩之所。

诗人通过“但见流花水,难寻避世人”表达了流花亭的宁静和远离尘嚣的特点,只有流水和花影,难以觅得世外高人。接下来的“蟠桃知几熟,藓洞谩长春”运用了神话传说中的蟠桃和长生不老的藓洞,增添了神秘和超凡的意象,暗示这里可能有超脱世俗的意味。

最后两句“税驾追前事,踌躇要路津”以驾车者的视角,表达对历史过往的追忆和对现实道路选择的犹豫,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慨和人生哲理。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景寓情,借流花亭抒发了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人生选择的思考。

收录诗词(9)

郭三益(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作嘉兴(今属浙江)人,北宋诗人。宋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进士。元符元年(一○九八),知仙居县(《嘉定赤城志》卷一一)。徽宗重和二年(一一一九),为吏部员外郎(《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九之二)。宣和三年(一一二一),为给事中,同知贡举(同上书选举一之一五)。出知洪州。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改潭州(《北宋经抚年表》卷四)。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为荆湖南路安抚使,兼马步军都总管(《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二年,同知枢密院事,卒(同上书卷一七)

  • 字:慎求
  • 籍贯:常州(今属江苏)
  • 生卒年:?~一一二八

相关古诗词

游日山

洗光朝日上旋旋,瑞色分临此地先。

门迥帆收江市密,山深龙卧海潭圆。

静然柏子听幽偈,閒立苔痕问小禅。

莫讶潮平归渡晚,斯游有意已三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韦羌山式公绿筠庵诗

道人栖碧山,云居在空曲。

十年海潮音,利物缘已熟。

更寻妙高顶,超然具幽筑。

古木插空青,寒筠抱岩绿。

时携贝叶书,步入深林读。

云衣冷萧条,静对含烟玉。

客来境非喧,客去境自足。

宵眠护禅虎,昼引衔花鹿。

庵中三昧语,药我贪瞋毒。

何当脱双凫,藜杖追高躅。

形式: 古风

题广度院

羲和均四时,曜灵有急节。

沈迷簿领书,坐叹春事歇。

及兹新雨收,西郊轫初发。

苍顽山气嘉,奔悍溪流活。

风惊麦翻浪,水净秧抽发。

渐穷萧寺幽,顿使烦襟豁。

蜂喧酿蜜翅,鸟落啼林血。

高僧日无事,种朮畦亩阔。

绿苗已纾纾,紫花行复结。

吾欲访长生,终岁期采撷。

形式: 古风

句(其二)

举头语天公,慇勤推日车。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