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六日作四首(其三)

簪裾皆是汉公卿,尽作锋铓剑血醒。

显负旧恩归乱主,难教新国用轻刑。

穴中狡兔终须尽,井上婴儿岂自宁。

底事亦疑惩未了,更应书罪在泉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翻译

官员们的服饰都曾属于汉朝的高官,现在却化为锐利的剑,仿佛被鲜血唤醒。
辜负了过去的恩情,如今回归混乱的君主,难以让新建国家轻易使用严酷刑法。
藏在洞中的狡猾兔子最终会被捕尽,井边的婴儿又怎会自寻安宁。
为何还要怀疑惩罚尚未彻底,应该将他们的罪行刻在地下的墓碑上以示警戒。

注释

簪裾:古代官员的服饰。
汉公卿:汉代的高级官员。
锋铓剑血醒:比喻官员们的锐气如剑,因战争或变革而觉醒。
显负:明显辜负。
旧恩:过去的恩惠或忠诚。
乱主:混乱的统治者。
轻刑:轻易或严苛的刑法。
狡兔:比喻敌人或叛逆者。
终须尽:终究会被消灭。
井上婴儿:比喻无辜的人。
自宁:自我安宁。
底事:何事,为什么。
惩未了:惩罚尚未结束。
书罪:记录罪行。
泉扃:地下墓穴,象征永久的封存。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韩偓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时事的忧虑和批判。首句“簪裾皆是汉公卿,尽作锋铓剑血醒”通过对古代功臣服饰上的装饰描写,暗示这些曾经威风的将领如今都已沦为武力争斗的工具,而他们的武器早已被鲜血浸染。第二句“显负旧恩归乱主,难教新国用轻刑”表明那些背弃旧日恩情投靠暴君的人,很难去教育新兴的国家使用宽松的法律。这两句批判了当时的政治现实和道德沦丧。

第三句“穴中狡兔终须尽,井上婴儿岂自宁”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那些隐藏起来的小动作比作洞中的狡兔,最终还是难逃一劫,而“井上婴儿”则形象地描绘了一种无辜受害的局面,表达了对弱势群体命运的担忧。

最后一句“底事亦疑惩未了,更应书罪在泉扃”则指出即便是隐秘的事,也难逃法律的制裁,强调应该将罪行记录下来,以示警诫。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讽的手法,抒发了诗人对于乱世中忠良被误、弱小无辜受害的愤慨和忧虑,以及对于法律失衡的批评。

收录诗词(340)

韩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中国唐代诗人。乳名冬郎。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

  • 字:致光
  • 号:致尧
  • 籍贯:晚年又号玉山樵
  • 生卒年:公元842年~公元923年

相关古诗词

八月六日作四首(其四)

坐看包藏负国恩,无才不得预经纶。

袁安坠睫寻忧汉,贾谊濡毫但过秦。

威凤鬼应遮矢射,灵犀天与隔埃尘。

堤防瓜李能终始,免愧于心负此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卜隐

屏迹还应减是非,却忧蓝玉又光辉。

桑梢出舍蚕初老,柳絮盖溪鱼正肥。

世乱岂容长惬意,景清还觉易忘机。

世间华美无心问,藜藿充肠苧作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又和大庆堂赐宴元珰而有诗呈吴越王

樱桃花下会亲贤,风远铜乌转露盘。

蝶下粉墙梅乍坼,蚁浮金斝酒难乾。

云和缓奏泉声咽,珠箔低垂水影寒。

狂简斐然吟咏足,却邀群彦重吟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三月二十七日自抚州往南城县舟行见拂水蔷薇因有是作

江中春雨波浪肥,石上野花枝叶瘦。

枝低波高如有情,浪去枝留如力斗。

绿刺红房战袅时,吴娃越艳醺酣后。

且将浊酒伴清吟,酒逸吟狂轻宇宙。

形式: 古风 押[宥]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