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俞仲学号橘隐来济宁访婿予以橘语戏之》由明代诗人张弼所作。诗中以橘树为引子,探讨了物性与环境变迁的主题。
首句“古人云橘不踰淮”,引用古语,暗指橘树生长在特定的地理区域,不能跨越淮河。次句“何事于今过济来”,则以反问形式提出疑问,橘树为何能越过淮河,来到更远的地方。这种变化象征着自然环境或社会条件的改变。
接着,“还驾长风赋归去”一句,诗人想象橘树借助长风,返回其原本的生长地,表达了对自然规律和事物本性的尊重。最后,“洞庭千顷洗黄埃”描绘了一幅洞庭湖波光粼粼、洗净尘埃的画面,寓意心灵的净化与回归。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橘树的迁徙,寓言般地探讨了物性与环境、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对于自然规律的思考与尊重。诗中巧妙运用了象征手法,使读者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引发对人生哲理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