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雁

空城夜已寂,一雁度云端。

汀洲亦可止,何不怯霜寒。

岂非防暗祸,惊矫失自安。

孤音诉明月,天高路漫漫。

以鹑置怀袖,比汝乏羽翰。

蒙恩傍温暖,岂念宵征难。

形式: 古风 押[寒]韵

鉴赏

这首《孤雁》由宋代诗人孔平仲所作,描绘了一幅深秋季节,孤雁在寂静的夜空中飞行的画面。诗中通过雁的形象,寄托了诗人对孤独、坚持与自我保护的深刻思考。

首句“空城夜已寂”,描绘了一个夜晚的城市,万籁俱寂,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孤寂的氛围。接着,“一雁度云端”一句,将读者的目光引向天空,一只孤雁正穿越云层,独自飞翔,这一景象既展现了雁的坚韧与自由,也暗示了其孤独的状态。

“汀洲亦可止,何不怯霜寒。”这两句诗中,汀洲代表了可供休息的地方,但雁却选择继续飞行,不因霜寒而停下脚步,表现出雁面对困难时的勇敢与坚持。

“岂非防暗祸,惊矫失自安。”这里诗人借雁之口,表达了雁在飞行中可能遭遇的危险,以及在紧张状态下的不安。同时,也隐喻了人在面对未知或潜在威胁时的心理状态。

“孤音诉明月,天高路漫漫。”孤雁的叫声在明月下回荡,显得格外凄凉,同时也象征着它在广阔天地中的孤独旅程。这句诗通过雁的叫声和辽阔的天空,营造出一种深远而空旷的意境。

“以鹑置怀袖,比汝乏羽翰。”诗人将自己比作鹑鸟,比喻自己如同雁一样,虽然缺乏羽翼,但仍能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蒙恩傍温暖,岂念宵征难。”最后两句诗,诗人表达了即使得到了温暖与帮助,也不忘曾经面临的艰难困苦,体现了对过往经历的铭记与感激。

整体而言,《孤雁》通过孤雁的形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壮阔,更蕴含了对人生孤独、坚持与自我保护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过往经历的铭记与感激之情。

收录诗词(860)

孔平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政和元年(1111)病卒,终年六十八岁。《清江三孔集》四十卷中,平仲占21卷

  • 字:毅父
  • 籍贯:今峡江县罗田镇西江村
  • 生卒年:1044

相关古诗词

祈雨

皇天久不雨,旱风满东国。

春田废锄犁,秋事阙牟麦。

县官紧租赋,守令抱忧责。

交驰谒并望,不敢爱牲帛。

而我处学宫,于邦乃宾客。

霜寒怯早起,卧听车马适。

方兹祈求急,不预奔走役。

精诚倘蒙报,岂不沾润泽。

古有支离形,亦有支离德。

而我颇施施,支离在官职。

虽然悯元元,览镜见颜色。

高咏云汉篇,千秋意悽恻。

形式: 古风

墙东新圃

平时乃粪壤,此日遣杷锄。

岂徒植花卉,兼列果与蔬。

去家无百步,幽境若村墟。

君公兹避世,聊慰忆荒庐。

春风寻细草,夜月倚高梧。

穿垣置小户,直接东城隅。

形式: 古风

食鳆

风流东武鳆,三月已看花。

及冬稍稍盛,来自沧海涯。

味腴半附石,体洁不藏沙。

被之以火光,何幸挂齿牙。

一举连十头,不复录鱼虾。

海物类多毒,惟汝性则佳。

清水洗病眸,七九为等差。

况今咀其肉,课效想更加。

刘邕最可怪,辛苦剥疮痂。

形式: 古风

食梨

东方早寒雪霜挚,新梨十月已满市。

削成黄蜡圆且长,味甘骨冷体有香。

芳尊命友先众果,百十磊砢升君堂。

赠君玉壶层冰之皎洁,副以金茎皓露之清凉。

奈何拨火取煨栗,梨虽至美或不尝。

颦眉三咽手摩腹,谓此发病为第一,夺之儿口饧止哭。

君不记南方无此物,五更酒渴唤水时,思此千里莫致之。

及今乃以多见贱,南方橘柚东方梨。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