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挽歌词,以“晦庵南北象山西”开篇,巧妙地将乐轩先师与理学大师朱熹(晦庵)相联系,暗示了乐轩先师在学术上的高深造诣和对理学的贡献。接着,“道学年来入品题”一句,点明了乐轩先师在学术界的评价和地位,表明其思想和学说深受后人推崇。
“可惜六经真脉络”,表达了对乐轩先师未能完整传承和解读儒家经典精髓的惋惜之情,同时也暗含了对其在学术研究上的遗憾。而“红泉三世两幽栖”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宁静、深远的氛围,象征着乐轩先师的学术追求和人格境界,同时也暗示了其离世后的寂静与永恒。
整体而言,这首挽歌词通过对乐轩先师生平、学术成就及人格魅力的描绘,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和崇敬之情,同时展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对于学术传承和人格修养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