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邢和叔学士见别

世路如何若大东,相逢不待语言通。

观君自比诸葛亮,顾我殊非黄石公。

讲道污隆无巨细,语时兴替有初终。

出人才业尤须惜,慎勿轻为西晋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世间的道路多么像那广阔的大东,相逢之人无需过多言语就能相通。
你自比诸葛亮般才智过人,而我却不像黄石公那样能慧眼识人。
无论高低贵贱,谈论道理时都应详尽无遗,言谈中蕴含着时代的兴衰起落。
培养人才和事业尤其需要珍惜,切勿轻易效仿西晋时期的浮躁风气。

注释

世路:世间之路,比喻人生经历或社会环境。
大东:古代对东方的称呼,象征广大或未知。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以智慧和忠诚闻名。
黄石公:传说中的隐士,曾授计于张良,象征智慧的导师。
污隆:指事物的高低、盛衰。
兴替:事物的兴起和衰落。
西晋风:西晋时期的社会风气,可能指浮躁、奢侈等不良风气。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邵雍的作品《和邢和叔学士见别》。诗中,诗人以"世路如何若大东"起笔,形象地描绘了世事的复杂多变,暗示了人际关系的不易把握。接下来,诗人通过将对方比喻为智慧过人的诸葛亮,表达了对朋友才智的高度赞赏。同时,诗人自谦并非黄石公那样的隐逸高人,表明了自己的谦逊和对朋友的尊重。

在诗中,诗人强调无论时代变迁,无论地位高低,他们谈论学问时都能深入浅出,始终如一。最后,诗人告诫朋友,培养人才和事业尤其需要珍惜,切勿效仿西晋时期的浮躁风气,体现了对朋友的诚挚劝诫和对学术道德的坚守。

整首诗情感真挚,寓言深刻,展现了邵雍作为学者的见识和对友情的珍视。

收录诗词(1553)

邵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字:尧夫
  • 生卒年:1011年—1077年

相关古诗词

和君实端明洛阳看花(其三)

洛阳交友皆奇杰,递赏名园只似家。

却笑孟郊穷不惯,一日看尽长安花。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麻]韵

和君实端明洛阳看花(其一)

洛阳最得中和气,一草一木皆入看。

饮水也须无限乐,况能时复举杯盘。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

和张子望洛城观花

造化从来不负人,万般红紫见天真。

满城车马空撩乱,未必逢春便得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和陕令张师柔石柱村诗

君为陕县令,我实康公孙。

始祖有遗烈,托君访其存。

夫君有诗来,题云石柱村。

石柱之始立,于古无所根。

就勒分陕铭,惟唐人之言。

既历年所多,首尾无完文。

难以从考正,将焉求其源。

我患读书寡,知识无过人。

经书史传外,不能破群昏。

从长卿公羊,宜自陕而分。

从君陈毕命,宜成周而云。

二者兼取之,于义似或尊。

分政东西郊,可以陕洛论。

此说如近之,庶几缓纷纭。

甘棠之蔽芾,石柱之青新。

当时之盛事,予不得而亲。

二南之正化,二公之清芬。

千载之美谈,予可得而闻。

弃经而任传,儒者固不遵。

作诗以明之,驰此庸报君。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