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诸方行化(其一)

衲僧无作为,亦不坐无作。

红尘本自寂,谁解释尘纷。

一机虽妙常,要如千钧弩。

弩满发机全,破的惟等闲。

持此入红尘,是谓尘中眼。

应变犹如如,善导无所事。

贫富自谁何,知音即所遇。

得意早归来,资吾无尽藏。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以禅宗思想为底蕴,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社会以及修行的深刻见解。

首句“衲僧无作为,亦不坐无作”,开篇便点明了禅者的生活态度,即不刻意追求任何作为,也不被动地接受任何事物,体现了禅宗中“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理念。

“红尘本自寂,谁解释尘纷”两句,诗人将喧嚣的世俗生活比作“红尘”,看似热闹繁杂,实则内心寂静。接着提出疑问,是谁在解释这纷扰的尘世,引人深思。

“一机虽妙常,要如千钧弩”中,“一机”比喻禅者的智慧或法门,“千钧弩”则象征着强大的力量。这两句强调了禅者智慧的精妙与恒常,如同弩箭的力量,一旦发射,就能击中目标,显示了禅者洞察世事、解决问题的能力。

“弩满发机全,破的惟等闲”进一步描述了禅者运用智慧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同弩箭蓄势待发,一旦释放,就能轻松地击中目标,表现了禅者处理问题的从容与高效。

“持此入红尘,是谓尘中眼”指出禅者带着这种智慧进入世俗,如同拥有洞察红尘的眼睛,能够清晰地看到事物的本质。

“应变犹如如,善导无所事”说明禅者面对变化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如同明镜照物,不为外物所动,善于引导他人向善。

“贫富自谁何,知音即所遇”表达了禅者对于财富、地位的看法,认为这些都是相对的,真正的知音才是最重要的相遇。

“得意早归来,资吾无尽藏”最后两句,鼓励人们在获得满足后及时回归内心的平静,利用内心的无尽宝藏,即智慧与慈悲,去帮助他人,实现自我价值。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禅宗的视角,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修行的价值以及如何在世俗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智慧,充满了哲理性和启发性。

收录诗词(162)

释守卓(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诸方行化(其二)

谁管川途冻未开,笑持铁钵出山来。

心花不落东君手,待把灵根火里栽。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送诸方行化(其三)

火里生莲世岂知,入廛须是丈夫儿。

毗耶老汉如相扣,报道年来眼搭眵。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送诸方行化(其四)

甘露无底钵,禅人要拈拨。

浩浩尘土中,一佛二菩萨。

撞著老维摩,轻轻共伊说。

施者非福田,是谁纳败阙。咦。

形式: 古风

送诸方行化(其五)

本觉本来明,乘缘须体妙。

壁立何匹俦,沤和生谈笑。

万化了全机,千机全一照。

波昏月岂亡,水清光自曜。

形式: 古风 押[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