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然两只草鞋轻,肯向如来行处行。

踏碎神州无剩土,踢翻灵鹫敢容情。

卞和不泣原非玉,孙子虽膑莫论兵。

多少名山存未得,又随风雪到边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鉴赏

这首诗《足》由明代诗人释函可所作,通过“足”这一意象,诗人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与对自由精神的追求。

首句“萧然两只草鞋轻”,以轻盈的草鞋起笔,象征着诗人超脱世俗、轻装简从的生活态度。草鞋的“萧然”不仅描绘了其外观的朴素,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淡泊与宁静。

“肯向如来行处行”一句,借佛教中的“如来”形象,表达了诗人愿意追随内心指引,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这里的“行处行”既指实际的行走,也暗喻心灵的探索与修行。

“踏碎神州无剩土,踢翻灵鹫敢容情”两句,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豪迈与不羁。他不仅在物质世界中无所畏惧,敢于挑战权威(“踏碎神州无剩土”),更在精神层面超越常规,敢于表达真我(“踢翻灵鹫敢容情”)。这里,“灵鹫”可能象征着某种传统观念或束缚,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打破陈规、追求个性解放的决心。

“卞和不泣原非玉,孙子虽膑莫论兵”引用了两个典故,分别出自《韩非子·和氏》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这两个故事都与人才被埋没、英雄不受重用有关。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自身才能被忽视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对社会公正与个人价值实现的反思。

最后,“多少名山存未得,又随风雪到边城”两句,将诗人的思绪引向更广阔的天地。一方面,他承认自己尚未征服过众多名山,意味着他对未知世界的渴望与探索精神;另一方面,他又勇敢地面对风雪,前往边远之地,体现了诗人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的坚韧与无畏。

综上所述,《足》这首诗通过“足”这一意象,展现了诗人超凡脱俗、勇于探索、敢于挑战的传统士人精神,以及对自我价值实现的不懈追求。

收录诗词(1490)

释函可(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与我周旋一世情,无烦剑履梦中荣。

刚锤乱下骨孤抵,好月能来屣倒迎。

列子御风嫌局蹐,云门跛脚发铿轰。

年来暂把冰霜践,岐路何时可荡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白云只合住青山,一出青山便不閒。

梦幻了知无大患,苦甘尝尽信多艰。

陋形岂羡麒麟阁,短策真轻虎豹关。

世上沧桑原瞬息,更因何事泪潸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明知旅泊在人间,刀锯从他只有顽。

直到极边方彻骨,得逢好友便开颜。

百年怪事空中电,一片孤情海上山。

但使五灯能续燄,玉门何必愿生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吟到先生不可名,一钩新月挂三星。

破颜自此成多事,断臂徒然卒未宁。

魔佛拣开知梦幻,贤奸混合亦顽冥。

只今面目归何处,大雪绥绥下朔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