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巡抚侍读吕司谏

三十军城百万家,侍臣分命走轺车。

长春殿里承丹诏,乙夜书边别翠华。

驻马祇教看垄麦,忧民无暇醉溪花。

归朝旧友如相问,为道山中学种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翻译

三十座军城聚集了百万户人家,侍臣们接到命令分头驱车前往。
在长春殿中接受皇帝的红色诏书,深夜时分写下边关的事务,告别皇宫的绿色华盖。
停下马匹只为欣赏田间的麦苗,心中忧虑百姓无暇陶醉于溪边的野花。
如果回到朝廷老朋友询问,就告诉他们我在山中学习农耕之事。

注释

军城:指军事重镇或驻军之地。
轺车:古代的一种轻便马车,用于使者或官员出行。
长春殿:宫殿名,可能指代皇宫中的某处重要殿堂。
乙夜:古代夜晚的次序,相当于现在的深夜。
翠华:古代帝王仪仗中绿色的旗帜,象征皇权。
垄麦:田间成行种植的麦子。
溪花:溪边的野花。
归朝:返回朝廷。
学种畬:学习农业种植,畬是古代的一种耕作方式。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王禹偁所作,名为《送巡抚侍读吕司谏》。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离别之情和对友人的深厚情意。

"三十军城百万家,侍臣分命走轺车。"

这两句描绘了一场盛大的军事行动,三十个军营如同一座座城市,每个城市中有着百万人家。侍臣们各自接受命令,乘坐轺车奔波于各处。这不仅展示了军队的壮观,也反映出朝廷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和控制。

"长春殿里承丹诏,乙夜书边别翠华。"

这里写到了宫廷中的场景。长春殿是皇帝颁布诏令的地方,而“承丹诏”则意味着接受了皇上的命令。“乙夜书边别翠华”表达的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侍读吕司谏要离开边疆去往新的任所,作者在此刻为他写下这首诗作为赠别。

"驻马祇教看垄麦,忧民无暇醉溪花。"

“驻马”二字透露出军旅生活的艰辛,而“祇教看垄麦”则是对士兵们在边疆土地上辛勤劳作的描写。“忧民无暇醉溪花”表达了诗人对于百姓安宁生活的关怀,他们连享受自然之美的闲暇都没有。

"归朝旧友如相问,为道山中学种畬。"

这两句是对离别友人的思念和期望。诗人希望自己能与远方的朋友保持联系,就像询问彼此的情况一样。而“为道山中学种畛”则可能是一种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于知识传承和教育事业的重视。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也反映出了他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心。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宋代士人对于个人情感和社会责任的双重考虑。

收录诗词(670)

王禹偁(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散文家。汉族,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

  • 字:元之
  • 籍贯: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
  • 生卒年:954—1001

相关古诗词

送江州孙膳部归阙兼寄承旨侍郎

九江为郡鬓成霜,淮海相逢共黯伤。

放逐翰林同李白,蹉跎郎署是冯唐。

才名各负诗千首,离别无辞酒一觞。

归见鳌头如借问,为言枨也减刚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送严判官归滁州

永阳谪宦鬓成华,唯有宾从最可誇。

文学东堂进士第,风流南国相公家。

移官我未归丹禁,回棹君今指白沙。

滁上淹翔虽已久,寺楼山色对琅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送宋澥处士之长安

簪笏盈门独纫兰,卧龙潜在八龙间。

鸰原任说朝贤贵,鹤氅惟称处士闲。

静按仙经烧大药,狂挨僧壁画遥山。

老郎见作归休计,分取圭峰并掩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送张监察通判馀杭

郡城潇洒浙江滨,暂辍乘骢慰远民。

莫放霜威誇御史,且收风景属诗人。

雪侵楼上迎潮眼,花拥湖中泛月身。

尽是公馀吟咏处,好飞佳句寄词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