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闻霜钟

霜钟初应律,寂寂出重林。

拂水宜清听,凌空散迥音。

舂容时未歇,摇曳夜方深。

月下和虚籁,风前间远砧。

净兼寒漏彻,闲畏曙更侵。

遥想千山外,泠泠何处寻。

形式: 排律 押[侵]韵

翻译

霜降后的钟声刚应合着节律,静静地穿透重重树林。
轻轻拂过水面的声音适合静静聆听,升入空中扩散出深远的回音。
舂容的节奏还未停歇,夜晚摇曳的钟声渐深沉。
月光下,钟声与自然的宁静和谐共鸣,风中还夹杂着远处传来的捣衣声。
钟声纯净,连寒冷的滴漏声也清晰可闻,悠闲中又怕天边曙光的侵扰。
遥想在千里之外的山峦,那清冷的钟声又将在哪里飘荡呢?

注释

寂寂:形容静悄悄的。
重林:密集的树林。
拂水:轻轻掠过水面。
凌空:升上天空。
舂容:形容钟声悠扬有节奏。
摇曳:摆动,摇晃。
虚籁:自然界的音响,如风声、流水声。
远砧:远处传来的捣衣棒敲击衣物的声音。
寒漏:滴漏计时器,此处指时间流逝。
侵:侵扰,打扰。
泠泠:形容声音清脆而悠长。
何处寻:寻找哪里能听到这样的声音。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夜寒冷中听闻霜钟之声的画面。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寂寥孤独的情感体验。

"霜钟初应律"一句,点明了时间是在夜深人静时分,而霜钟之声刚好响起,这个“初”字表现了诗人对声音细微变化的捕捉。"寂寂出重林"则形象地描绘出了霜钟声在寂静中传来,仿佛从层层叠叠的森林深处发出的效果。

接下来的“拂水宜清听”和“凌空散迥音”,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于声音美感的享受,也描绘出了霜钟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舂容时未歇,摇曳夜方深"则透露出诗人在这寂静的夜晚中依旧保持着警醒,而“摇曳”一词更添了一种悠扬、不急不缓的情怀。

"月下和虚籁,风前间远砧"两句,通过月光与风声的结合,营造出一个空灵而宁静的夜晚氛围。霜钟之声在这种环境中显得更加悠扬、遥远。"净兼寒漏彻,闲畏曙更侵"则是对时间流逝和早晨临近的一种感慨。

最后,“遥想千山外,泠泠何处寻”表达了诗人对于霜钟声来源的好奇与向往,以及一种超越现实环境、追求心灵寄托的愿望。"泠泠"一词形容声音之美妙,增添了一份神秘感。

整首诗通过对夜晚霜钟声的细腻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流露,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收录诗词(7)

郑絪(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大顺舞

于穆时文,受天明命。允恭玄默,化成理定。

出震嗣德,应乾传圣。猗欤缉熙,千亿流庆。

形式: 四言诗

情人共惆怅,良友不同游。

形式: 押[尤]韵

咏诸葛亮

草庐龙旧卧,花府凤曾栖。

形式: 押[齐]韵

别离怨

荡子戍辽东,连年信不通。

尘生锦步障,花送玉屏风。

只怨红颜改,宁辞玉簟空。

系书春雁足,早晚到云中。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