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姚鼐所作的《哭鱼门》,通过悼念故人,展现了对逝者才华与品德的深切缅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典故和形象,如“通籍”、“雄才”、“百篇”、“元亮井”、“伯牙弦”、“白虎通论”、“扬乌”、“太玄”、“崤函”、“解绂”等,不仅描绘了故人的生前风采,也寄托了诗人对逝者的哀思。
首句“遇君通籍已华颠”,以“通籍”形容对方官职之高,而“华颠”则暗示对方年事已高,表达了诗人与故人相遇时的感慨。接着,“犹见雄才赋百篇”一句,赞美故人不仅官位显赫,更有卓越的文学才华,留下百篇佳作。
“送别议联元亮井,论文曾许伯牙弦”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故人与诗人在文学上的深厚交情。元亮井和伯牙弦分别出自陶渊明和俞伯牙的典故,象征着高雅的文学交流和深厚的友谊。
“十年白虎成通论,几日扬乌与太玄”两句,通过“白虎通论”、“扬乌”和“太玄”等典故,展现了故人对学术的贡献和对知识的追求。白虎通论是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扬乌和太玄则是古代哲学著作,这里用来形容故人对学问的深入研究和广泛涉猎。
最后,“一入崤函身不返,空闻解绂买江船”两句,以崤函之地的险峻和解绂(卸下官职)买江船的典故,表达了对故人离世的悲痛之情。崤函之地常用于形容险恶之地,解绂则是指辞官归隐,而“买江船”则可能暗含着故人最终未能实现归隐的愿望,只能在世人的哀悼中离去。
整首诗情感深沉,通过对故人一生事迹的回顾和对逝去生命的哀悼,展现了诗人对友情、才华和人生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