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三首(其一)

出定只消弹指,佛法岂用工夫。

我今要用便用,不管罔明文殊。

形式: 偈颂 押[虞]韵

鉴赏

这首诗出自宋代禅宗高僧释德洪之手,名为《偈三首(其一)》。诗中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佛法真谛的深刻理解与领悟。

“出定只消弹指”,开篇即点明了佛法修行的快捷与直接。这里的“定”指的是禅定,即通过冥想或专注达到心灵的平静状态。而“弹指”则形象地描绘了这一过程的迅速,仿佛轻轻一弹,即可从纷扰的思绪中解脱出来,进入内心的宁静。这句诗强调了禅修并非需要长时间的苦修,而是瞬间的觉悟与解脱。

“佛法岂用工夫”,紧接着一句,诗人进一步阐述了佛法的本质。他认为佛法并非依赖于外在的努力和技巧,而是内在的觉醒与智慧。这里的“工夫”泛指努力、练习,诗人以此反问,暗示佛法的实践在于心性的自然流露,而非人为的刻意追求。

“我今要用便用,不管罔明文殊”,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法实践的自由态度。他主张当下即是,无需等待所谓的“明师”或“文殊菩萨”的指引,即刻运用佛法于生活之中。这里的“文殊”是佛教中的智慧菩萨,常被用来象征智慧的启迪。诗人通过否定传统的依赖性,强调了个人直觉与内在智慧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直接体验和实践佛法,而不是仅仅依赖教条或外在权威的指导。

整体而言,这首诗体现了禅宗思想的核心——即刻的觉悟与实践,以及对传统教条的超越,强调了个人内在的觉醒与智慧的重要性。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偈三首(其二)

灵云一见不再见,红白枝枝不着花。

叵耐钓鱼船上客,却来平地摝鱼虾。

形式: 偈颂 押[麻]韵

偈三首(其三)

不知即问,不见即讨。圆满现前,何须更道。

维坚密身,生死病老。面前塔子,不可推倒。

形式: 偈颂 押[皓]韵

补秀老遗

万壑摇苍烟,百滩渡流水。

下有跨驴人,萧萧吹醉耳。

形式: 五言绝句 押[纸]韵

赠朱世英

老妻营炊,稚子汲水。庞公扫除,丹霞适至。

弃帚迎朋,一笑相视。不必灵照,多说道理。

形式: 四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