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朱熹所作的《训蒙绝句·参前倚衡》。朱熹,字元晦,号晦庵,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对后世影响深远。此诗旨在阐述修身养性、注重内心修为的重要性。
“理随心见不曾离”,开篇即点明道理与人心的紧密联系,强调内心的修养对于理解道理至关重要,道理并非外在于人,而是人心所固有的,随心而显现。
“苟有斯心便在兹”,进一步说明只要心中存有正直、真诚等善念,这些道理自然就在身边,无需刻意去寻找。这里的“斯心”指的是内心的道德准则和正确的思想观念。
“果似有形君信否,用心熟后自能知”,最后两句以疑问的形式提出思考:如果将道理比作有形之物,你是否相信它们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用心体会,才能真正认识到道理的存在与价值。这里强调了实践与体验的重要性,通过亲身经历和深入思考,才能真正领悟到道理的真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深刻地表达了朱熹关于道德修养和内心世界的见解,强调了内心修为对于理解道理、践行道德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