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荒凉旧兰若,古屋两三重。
庭下已无柏,涧边唯有松。
石阶生薜荔,香座缺芙蓉。
化俗似禅衲,破来缝不缝。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过永庆院》,描绘了一幅荒凉而静谧的山寺景象。首句“荒凉旧兰若”点出寺庙的衰败与寂寥,"古屋两三重"则强调了岁月的痕迹和空间的层次。接下来的两句“庭下已无柏,涧边唯有松”,通过对比,展现出庭院的萧瑟与山涧边松树的坚韧,暗示着僧侣们可能已经离去。
“石阶生薜荔,香座缺芙蓉”进一步描绘细节,石阶上长满了青苔,象征着无人打理,香座上的花卉也不再繁盛,增添了荒凉气氛。最后两句“化俗似禅衲,破来缝不缝”运用比喻,将寺庙的破败状态比作僧人的禅衣,即使破旧,却依然保持着出家人的本色,表达了对僧人生活态度的敬意。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永庆院的荒凉景象,寓含了对历史变迁和僧人生活的感慨,体现了梅尧臣诗歌的深沉内敛风格。
不详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下马独怀古,翛然临渡风。
真人去来久,流水自无穷。
雨阔沙痕涨,湾平野色通。
曾兴汉家业,今与百川同。
九月过鸣雁,斜阳上废台。
兵车千载会,桑柘万畴开。
代谢随秋草,英灵化死灰。
我来空咏古,寒鸟有馀哀。
侍亲数数来浮汴,护榇迢迢复渡淮。
旨蓄曾无御寒具,细君唯有隐居钗。
月衔远入鱼衔浪,潮退长汀蚌阁崖。
素服华颠色相似,青铜不忍见形骸。
山口风偏急,矶头水似煎。
喧声殊倦听,逆上正难牵。
暗石谁愁碍,长途未拟前。
江心看白浪,卷起大于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