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深山中居民生活的艰苦与孤独。开篇“入山亦已深,居人一何稀”,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人烟稀少、远离尘嚣的山林之中。接着“百里三四家,茅茨枕山陂”进一步强调了居住环境的偏远与简陋,家家户户散落于山间,以茅草屋为栖身之所。
“爨斫山木叶,饷食道边藜”描绘了居民日常生活的艰辛,他们砍伐山上的树叶作为燃料,以路边的藜菜为食,生活条件极为朴素。而“斜日群行汲,漏下不得归”则展现了他们劳作的辛苦与时间的紧迫,即使在夕阳西下时分,仍需忙碌于汲水,无法按时返回家中休息。
“一歃亦已艰,何况酒与糜”更是凸显了生活的困苦,连饮水都成问题,更不用说享受其他食物或饮品。“柴门有底疏,所忧虎与罴”则点出了山林中的危险,居民不仅要面对生活的艰难,还要时刻警惕野兽的威胁。
最后,“尔民则已苦,何用知客悲”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居民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反思了外人难以体会的痛苦。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深山居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以及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