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盖山

日沈露下不胜寒,绝顶江南第一山。

脚底云平疑可步,身边月近似容攀。

诸天合在虚无际,清磬应闻缥缈间。

欲拚今宵不成寐,遇风高处著仙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太阳沉落露水凝结,寒冷难以承受,这可是江南的第一高峰。
脚下云层平坦仿佛能踏步,身边月亮靠近仿佛能攀爬。
天空与大地相接于无尽虚无,清脆的磬声似乎来自那遥远缥缈之处。
今晚我想要拼却困倦无法入睡,只因身处高风中,仿佛置身仙人行列。

注释

日:太阳。
沈:落下。
露:露水。
寒:寒冷。
绝顶:最高峰。
江南:长江以南地区。
第一山:第一名山。
脚底:脚下。
云平:云层平坦。
疑可步:仿佛能走。
身边:身旁。
月近:月亮靠近。
容攀:能攀爬。
诸天:天空。
虚无际:无边无际的虚无。
清磬:清脆的磬声。
闻:听到。
缥缈间:远处或虚幻的地方。
欲拚:想要拼却。
今宵:今晚。
不成寐:无法入睡。
遇风高处:身处高风之中。
著:置身。
仙班:仙人行列。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登山的景象和心境。开头“日沈露下不胜寒”表达了一种深秋或冬季夜晚的寒冷感觉,“绝顶江南第一山”则是对华盖山之巅的赞美,显示出诗人对于这座山的敬仰。

中间两句“脚底云平疑可步,身边月近似容攀”生动地描绘了在高处行走时云雾缭绕和月亮靠近的奇特体验。这里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更有诗人对于境界和精神状态的一种写照。

“诸天合在虚无际,清磬应闻缥缈间”则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感受,诗人似乎已经超越了常人的视野,与宇宙之间达到了某种神秘的联系。这里的“清磬”可能是指山中清冷的磬石之声,这里也象征着超凡脱俗的境界。

最后两句“欲拚今宵不成寐,遇风高处著仙班”表达了诗人在登山过程中的内心世界和对超脱尘世的向往。这里的“欲拚今宵不成寐”可能是指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不满和逃避,而“遇风高处著仙班”则是一种精神上的飞升,通过与自然界的交融达到一种仙境般的状态。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华盖山夜晚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赞赏和个人精神世界的追求。

收录诗词(3)

邓犀如(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槐林院二首(其二)

竹树参差合,川原远近分。

幡幡晴后见,钟磬夜中闻。

野碓閒春水,春桥冷度云。

庭空游客散,鸣鸟自呼群。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槐林院二首(其一)

野色寒如许,山容瘦不禁。

因閒携竹杖,乘兴宿槐林。

衲子蒙头坐,骚人拥鼻吟。

南柯休入梦,轩冕本无心。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送林道士归茅山

多载事茅君,麻衣与葛巾。

眼知人贵贱,心鍊己形神。

丁甲常为使,王侯不得臣。

华阳归洞晚,芝草几回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乾道壬辰三月十日同叔衍游诸山用邵公济大象阁韵

□山正南隆,翼蔽如壁垒。

白龙舞蜿蜒,漾漾环一水。

最胜锦开屏,□秀当前起。

石崩古有句,宁虑英灵止。

东山屹相望,缕脉□□□。

佳处更崇窅,顿倍客怀喜。

后岩天下独,人杰尝□光。

一门太平瑞,那复论表里。

盛事百年间,继者能□耳。

我来□乘酣,借□□□使。

玉树□风前,试把蒹葭倚。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