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石室

青青山上松,凿凿山下石。

移来近禅居,窗户生秀色。

室中老比丘,怡然坐终日。

转境不在遗,观心了无得。

疏雨洒崭岩,微风动萧瑟。

所适不自知,何有喧与寂。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超脱的禅居生活画卷。诗人以“青青山上松,凿凿山下石”开篇,将读者引入一个远离尘嚣的自然环境之中,松树挺立于青山之上,岩石则稳踞山脚,两者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坚韧的氛围。

接着,“移来近禅居,窗户生秀色”,描述了松树被移栽到禅居附近,不仅为禅居增添了生机与秀美,也暗示着禅者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禅居内,“室中老比丘,怡然坐终日”,描绘了一位老和尚在室内静坐,神情安详,似乎已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转境不在遗,观心了无得”,进一步揭示了禅者的内心世界,强调了对当下境遇的接纳与观察,而非执着于外在事物或个人得失。这种境界体现了佛教中“空”的思想,即一切皆空,无常变化,唯有内心的平静才是永恒不变的。

“疏雨洒崭岩,微风动萧瑟”,通过自然界的细微变化,如轻柔的雨滴和微风的吹拂,进一步渲染了禅居周围的宁静与和谐。这些自然景象不仅美化了环境,也为禅者提供了一个冥想与反思的空间。

最后,“所适不自知,何有喧与寂”,表达了禅者在自然与内心的交融中,已经超越了外界的喧嚣与寂静,达到了一种自我认知与自我实现的境界。这种状态是难以言喻的,只有亲身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深意。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禅者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展现了佛教哲学中的“空”与“静”的美学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

收录诗词(456)

释宗泐(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日彰法师得旨还山王生作泉石閒斋图予题诗其上以为赠行

奉诏还故山,江船复东下。

独帆如飞鸿,秋日照平野。

王侯赠新图,山水俨幽雅。

石崖天际高,茅屋长松下。

清香散佛龛,妙观了空假。

白云席上生,碧溜阶前泻。

神清境自閒,所适无取舍。

佳趣政在兹,健笔老能写。

乃知遗世情,独有还山者。

安得添我身,閒斋共潇洒。

形式: 古风 押[马]韵

张侍郎栖凤山房诗

番禺饶名山,凤台独奇峭。

丹崖耀白日,连林际飞鸟。

葛岭势相向,罗浮状如抱。

昔年凤来栖,高梧成翠葆。

山房结构新,门径烟花绕。

幽人不出户,典坟肆探讨。

卷帘兰气清,倚槛泉声小。

骑羊五仙侣,时时来论道。

一从乘传车,十年迹如埽。

出处成两途,荣华异枯槁。

披图思茫然,梦中归路杳。

炎海静无波,秋岩桂花老。

形式: 古风

萱堂诗

堂后萱花明,堂中白发清。

堂下弟与兄,上堂称寿觥。

白发常在眼,谖花愿长荣。

人生有至乐,此堂日日升。

形式: 古风

雨花台送客

梁朝雨花台,近在城南陌。

不见讲经人,空林澹秋色。

登高俯大江,目送千里客。

白鸟下沧波,孤帆远山碧。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