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其四)戊午九月,偕同官延庆阁过碧沚

重九先三日,领客上危楼。

满城风雨都住,天亦相邀头。

右手持杯满泛,左手持螯大嚼,萸菊互相酬。

徙倚阑干角,一笑与云浮。望平畴,千万顷,稻粱收。

江澄海晏无事,赢得小迟留。

但恨流光抹电,假使年华七十,只有六番秋。

戏马台休问,破帽已飕飕。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押[尤]韵

翻译

重阳节提前三天,我带领客人登上高楼。
满城的风雨都停歇了,仿佛天空也在邀请我们共度佳节。
右手举杯满满地斟酒,左手持着大螃蟹大快朵颐,茱萸和菊花相互敬酒。
我们在栏杆边徘徊,笑声随云飘荡。远望那广袤的田野,稻谷和高粱丰收在望。
江面清澈,海面平静,天下太平,让我们稍微停留欣赏。
只遗憾时光如电,即使活到七十岁,也只有六次这样的秋天。
别再问起戏马台的往事,我的破帽在风中摇曳。

注释

重九: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危楼:高楼。
满城风雨:形容风雨交加的城市景象。
相邀:邀请。
泛:斟酒。
螯:螃蟹的大钳子。
萸菊:茱萸和菊花,重阳节常用的植物。
徙倚:徘徊,逗留。
平畴:平坦的田地。
稻粱:泛指粮食。
江澄海晏:江水清澈,海面平静,形容天下太平。
抹电:形容时光飞逝。
戏马台:古代名胜,典故出自曹操的《短歌行》。
飕飕:形容风声或破帽在风中的声音。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吴潜的作品,名为《水调歌头·其四》。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在重九节气(农历九月初九)前的三天,与朋友一起登上高楼,领略风光之美。诗中的“满城风雨都住”表现了秋日的萧瑟,而“天亦相邀头”则写出了天空低垂,云雾缭绕,给人一种亲切感。

“右手持杯满泛,左手持螯大嚼”描绘了宴饮畅怀的情景,手中拿着酒杯与美食,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接着“萸菊互相酬”则是借用菊花比喻友情深厚,彼此之间不需要多言。

“徙倚阑干角,一笑与云浮”表达了诗人在高楼上轻松自如,与朋友一同仰望天空,仿佛身处云端。下文“望平畴,千万顷,稻粱收”则是描写秋收时节的丰硕景象,展示了作者对农事的关心与喜悦。

接下来,“江澄海晏无事,赢得小迟留”显示了诗人在平静的自然环境中寻得片刻闲暇,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与珍贵。而“但恨流光抹电,假使年华七十,只有六番秋”则是表达了对时光易逝的无奈,以及如果能够活到七十岁,也只经历过六个秋天的感慨。

最后,“戏马台休问,破帽已飕飕”则是以历史上著名的戏马台为背景,借用破旧的帽子来比喻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与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友谊与时间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514)

吴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 号:履斋
  • 籍贯:宣州宁国(今属安徽)
  • 生卒年:1195—1262

相关古诗词

水调歌头(其五)

且尽一杯酒,莫问百年忧。

胸中多少磊块,老去已难酬。

见说旄头星落,半夜天骄陨坠,玉垒阵云收。

世运回如此,稳泛辋川舟。鸥鹭侣,猿鹤伴,为吾谋。

主人归也,正是重九月如钩。

便把三程为两,更趱两程为一,尚恐是悠悠。

旁有渔翁道,肯负白蘋洲。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押[尤]韵

水调歌头(其四)

若说故园景,何止可消忧。

买邻谁欲来住,须把万金酬。

屋外泓澄是水,水外阴森是竹,风月尽兜收。

柳径荷漪畔,灯火系渔舟。且东皋,田二顷,稻粱谋。

竹篱茅舍,窗户不用玉为钩。

新擘黄鸡肉嫩,新斫紫螯膏美,一醉自悠悠。

巴得春来到,芦笋长沙洲。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押[尤]韵

水调歌头(其一)焦山

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皋。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长相思(其二)

燕高飞。燕低飞。正是黄梅青杏时。榴花开数枝。

梦归期,数归期。想见画楼天四垂。有人攒黛眉。

形式: 词牌: 长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