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朱熹所作的《次刘秀野蔬食十三诗韵(其四)子姜》。朱熹,字元晦,号晦庵,是中国南宋时期的理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诗文往往蕴含深刻的哲理和道德观念。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子姜”为题,借物抒情,表达了对事物本质的洞察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批判。首句“姜云能损心,此谤谁与雪”,以姜云(姜的云纹图案,常用于装饰)比喻社会上的流言蜚语,指出这些负面言论能够损害人心,接着提出疑问,这样的诽谤应该由谁来澄清或洗清。这种表达方式既形象生动,又富含深意,引人思考。
接下来的“请论去秽功,神明看朝彻”,则进一步阐述了诗人的观点。他呼吁人们讨论如何清除社会中的污垢和不正之风,希望神明能见证并引导人们走向光明。这里,“去秽功”不仅指去除物质上的污秽,更深层地指向了道德和精神层面的净化,体现了诗人对于社会道德重建的深切关注和美好愿景。
整首诗语言简洁有力,寓意深刻,通过姜云这一形象,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展现了朱熹在文学创作中融合理学思想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