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连句再赋六忆(其五)立

忆立时密约怨郎迟,亭亭傍花阴。

指苔边弓印,凤钗溜也,故遣侬寻。

满地月华如水,冰透凤鞋心。

更一双罗袜,凉露偷侵。

扶住身裁一搦,怕尖风刬地,婢力难任。

更瞒他鹦鹉,行人绿杨深。

似当时隔帘初见,悄无人深院正听琴。

也曾由中门映处,拾得斜簪。

形式:

鉴赏

这首《八声甘州》是清代末年到近现代初的诗人易顺鼎所作的“六忆”系列之一,以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婉转的词句,展现了女子对往昔情事的回忆与怀念。

开篇“忆立时密约怨郎迟”,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女子在等待心上人时的焦急与怨念。接着,“亭亭傍花阴”一句,通过环境描写,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略带哀愁的氛围,暗示了女子内心的孤独与期盼。

“指苔边弓印,凤钗溜也,故遣侬寻。”这一句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女子为了寻找心上人的痕迹而四处探寻的情景,体现了她对爱情的执着与深情。而“满地月华如水,冰透凤鞋心”则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宁静与女子内心的凄凉,将情感推向高潮。

“更一双罗袜,凉露偷侵。”这一句通过女子脚下的罗袜被凉露浸湿的细节,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也暗喻了女子内心的潮湿与感伤。接下来,“扶住身裁一搦,怕尖风刬地,婢力难任。”通过女子小心翼翼的动作,表现了她对自身形象的珍视以及对即将到来的挑战的担忧。

“更瞒他鹦鹉,行人绿杨深。”这一句巧妙地运用了鹦鹉的拟人化,表达了女子试图隐瞒心事,不让外界知晓自己情感状态的愿望。而“似当时隔帘初见,悄无人深院正听琴。”则通过对比手法,将当前的场景与过去美好时光相联系,强化了对往昔的怀念之情。

最后,“也曾由中门映处,拾得斜簪。”这一句以女子曾经拾得的斜簪为线索,暗示了两人曾经的美好回忆,同时也预示着故事的结束,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

整体而言,这首《八声甘州》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意象运用,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充满情感张力的故事场景,展现了女子对过往爱情的深深怀念与不舍。

收录诗词(612)

易顺鼎(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实父、中硕,、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

  • 字:实甫
  • 号:忏绮斋
  • 籍贯:龙阳(今湖南汉寿)
  • 生卒年:1858~1920

相关古诗词

八声甘州.连句再赋六忆(其六)去

忆去时媚眼故看人,情波一分秋。

渐铜壶滴尽,珠帘放下,残月当楼。

忍见笼灯上了,欲步又回头。

私祝朱扉槛,阻住莲钩。

早又魂销尽也,只鸳廊屟迹,尚为郎留。

怎丁宁忘了,明日早来不?

裹瓜仁一方罗帕,在侬怀知是甚时投?

相思味从新领略,今夜拚休。

形式:

八声甘州.子大丈属效湘社集体赋六忆词(其一)来

忆来时点屟向回廊,低声怕郎知。

喜笼灯渐近,金铃小犬,吠傍琼帷。

恼煞兰姨憨笑,玉手卷帘迟。

行过阴丛里,花影参差。

已是秋千力困,又累卿纤步,百尺楼梯。

说弓鞋未绣,明日踏青期。

被阑角尖风欺负,忍春寒只著茜罗衣。

却赢得茜纱裙幅,微渍香泥。

形式: 词牌: 八声甘州

八声甘州.子大丈属效湘社集体赋六忆词(其二)坐

忆坐时香烬懒重薰,支颐近妆台。

却停针不语,欹鬟未整,共斗牙牌。

厌煞灵猧低唤,身傍麝裙挨。

琼姊还偷觑,未把帷开。

细拨熏笼余火,怕灰残心字,炙损金钗。

更抱郎横膝,教捻凤头鞋。

隔钿窗文茵斜倚,爱团圆明月好投怀。

眠迟惯更筹细数,响送珠街。

形式: 词牌: 八声甘州

八声甘州.子大丈属效湘社集体赋六忆词(其三)食

忆食时玉案惯双偎,馋口早流涎。

为檀奴生日,持斋私祝,人月长圆。

休遣小姑尝酒,杯侧画文鸳。

鹦鹉偏忘饲,唤向窗前。

小试调羹纤手,把梅盐共糁,故要郎酸。

问别来滋味,谁替劝加餐?

恁红莲炊成香饭,愿渠侬两意镇相怜。

还试看燕支余晕,犹著唇边。

形式: 词牌: 八声甘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