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陈云淙霜钟琴拓本

正是霜寒钟更哀,摩挲琴影墨生苔。

旸潜此日仍修夜,爨下能馀亦劫灰。

故国山川容静对,一时风雨与俱来。

天南法物飘零尽,不独南风绿绮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正值严霜寒气中,钟声更显得凄凉,琴身上的墨迹已生出青苔。
白天的阳光潜藏,夜晚依然漫长,灶下的余火也只剩灰烬。
面对故乡的山河,我只能静静地欣赏,风雨同时袭来。
天空南边的佛法物品已飘散殆尽,不只是南风,连那绿色的绮台也失去了往日生机。

注释

霜寒:寒冷的霜冻。
摩挲:抚摸。
修夜:漫长的夜晚。
爨下:灶下,指家中炊火。
故国:故乡。
法物:指佛教中的圣物。
绿绮台:可能指代某处有绿色装饰的建筑或平台。

鉴赏

这首诗是清末近现代初期的文学家黄节所作,名为《题陈云淙霜钟琴拓本》。黄节在诗中通过对古代文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历史文化的怀念和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首句“正是霜寒钟更哀”设置了一种肃穆而萧瑟的氛围,"霜寒"指的是深秋或冬季的寒冷,"钟更"则是夜晚的更深时分,这里用来形容一种时间和环境的背景。"哀"字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美好事物的怀念之情。

接着,“摩挲琴影墨生苔”描绘了一幅古代文人雅士在夜晚轻抚琴弦的情景。"摩挲"是指轻轻地触摸,"琴影"则是指月光下的琴形投影,而"墨生苔"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老化。

第三句“旸潜此日仍修夜”中,“旸潜”可能是对古代某种仪式或习俗的隐喻,表达了一种继续传统的行为。"此日仍修夜"则强调了这种行为在当下的延续。

第四句“爨下能馀亦劫灰”中,“爨下”可能指的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而“能馀亦劫灰”则表达了一种对过往事物的无奈和哀伤,"劫灰"暗示了历史的残酷和物是人非。

诗的后半段,“故国山川容静对,一时风雨与俱来”中,“故国山川”指的是家乡或曾经居住的地方,"容静对"表达了一种安静无为的态度,而“一时风雨与俱来”则意味着诗人对于变动不居的历史和自然界有一种顺应之情。

最后,“天南法物飘零尽,不独南风绿绮台”中,“天南法物”可能是指某种失传的古代典籍或文化遗产,"飘零尽"则表达了这些文化遗产已经丧失殆尽。"不独南风绿绮台"则是一种比喻,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来暗示诗人对于过往美好事物无法复返的哀愁。

整首诗通过对古代文物和自然景象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历史文化的深切怀念以及对时代变迁的无奈感慨。

收录诗词(542)

黄节(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瑞鹧鸪.咏桃花菊

底事秋英色厌黄。喜行春令惜红妆。

谢天分付千年品,特地搀先九日香。

陶令骇观须把酒,崔生瞥见误成章。

蜂情蝶思兼迷了,采蕊还如媚景忙。

形式: 词牌: 瑞鹧鸪

滴滴金

未见秋来花便开,人言因露作根荄。

千团万点枝头坠,尽化黄金出土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和九日赐宴琼林苑

鸣跸登高秋暮天,西郊辇路直如弦。

禁园花覆千官醉,愈觉君恩湛湛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中秋对月

一片瑶光万里开,停杯追忆谪仙才。

寻常明月不易见,如此中秋能几来。

零落故人非白社,登临何地不瑶台。

欲招黄鹤临风去,为问霓裳安在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