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

辽天惨无光,血雨洗碛草。

欲问汉家军,漠漠黄云老。

道傍新鬼牵人哭,自言家本邯郸族。

提携长剑东出阙,欲为君王镇荒服。

沙场日落寇兵至,吹面腥风平刮地。

前驱长蛇后封豕,捲起辽阳半江水。

将军欲奋鼓先死,旌旆频挥云不起。

可怜六郡良家子,抛却头颅作胡鬼。

不惜抛头作胡鬼,牧马南侵何日已。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战争的残酷与悲壮,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战场上的血腥与凄凉。开篇“辽天惨无光,血雨洗碛草”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渲染了战场的恐怖氛围,仿佛整个天空都失去了光明,鲜血如雨般洒满大地,连沙漠中的草木都为之染红。接着,“欲问汉家军,漠漠黄云老”,诗人试图寻找战争中的英雄,却发现战场上只剩下一片苍茫的黄云,暗示着生命的消逝和战争的无情。

“道傍新鬼牵人哭,自言家本邯郸族”,描述了战后的凄凉景象,道路旁躺着新亡的士兵,他们的魂魄在哭泣,诉说着家乡的思念。这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哀悼,也是对战争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巨大创伤的深刻反思。

“提携长剑东出阙,欲为君王镇荒服”,展现了士兵们为了国家的安宁,不畏艰险,挺身而出的英勇精神。他们带着长剑,从京城出发,前往遥远的边疆,意图稳定边疆的局势,保护国家的安全。

然而,“沙场日落寇兵至,吹面腥风平刮地”,战争的残酷超乎想象,日落时分,敌军突然来袭,腥风四起,整个战场被狂风席卷,充满了死亡的气息。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战争的恐怖与绝望。

“前驱长蛇后封豕,捲起辽阳半江水”,形象地描绘了敌军的凶猛和战场的混乱,如同长蛇和巨兽在战场上横冲直撞,甚至掀起了一半江水,展现出战争的规模之大和破坏力之强。

“将军欲奋鼓先死,旌旆频挥云不起”,将军在生死关头,仍决心战斗到底,但即使他奋力挥动旗帜,也无法阻止战争的终结。这反映了战争中个人力量的渺小以及命运的不可抗力。

最后,“可怜六郡良家子,抛却头颅作胡鬼。不惜抛头作胡鬼,牧马南侵何日已。”表达了对无辜士兵的同情,他们来自六个郡的良家子弟,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生命,但战争何时才能结束,仍然是未知数。这不仅是对战争的控诉,也是对和平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场景的生动描绘,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光辉,既有对英勇士兵的赞美,也有对战争带来的苦难的深切同情,体现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对生命的尊重。

收录诗词(716)

李云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同韩孟郁卢一清访李太史宿建霞楼

扁舟乘兴到溪桥,溪上高楼倚碧霄。

一榻占云春漠漠,四天如水夜萧萧。

行看山色心俱远,卧听潮声梦亦遥。

向晓霞光纷入户,相看疑在赤城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李伯襄招同诸子春泛

春雨夕流驶,清涟荡遥空。

鼓枻遵长渚,停桡憩深松。

两行天际树,一点云间峰。

既惬沧洲趣,遂侈烟波容。

布席理觞政,把酒恣谈锋。

溪花笑醉客,水鸟如歌童。

天寒渚风急,日落村烟浓。

回看来时路,已有白云封。

桥畔明渔火,柳阴闻草虫。

巨川方待济,一水何足穷。

迟子为舟楫,去去乘长风。

形式: 古风

访李太史因赠

几年曾待金门诏,此日初辞玉笋班。

座上琴尊倾北海,吟边风物傲东山。

雨馀草阁摊书坐,花发清溪鼓棹还。

莫是开元李供奉,扬州烟月不曾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建霞楼观奕

竹楼时听戛琅玕,月转西林局未残。

我自对君无下意,厌闻人说似长安。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