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峡山寺

庾岭分来峙两山,夹山成峡水成湾。

上林下石森双障,南海西江屹一关。

水若龙藏涵碧色,山如虎伏出苍颜。

人来人往消何许,谁似山长与水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庾岭分开耸立着两座山,夹着山峦形成峡谷,水流弯曲成湾。
上林和下石林像双道屏障,南海和西江如同一道关隘屹立。
流水犹如藏龙,蕴含着碧绿的颜色,山脉如同猛虎潜伏,展现出苍翠的容颜。
人们来来往往,消磨了多少时光,又有谁能像山和水那样悠闲自在。

注释

庾岭:指庾岭山脉,古代中国南方的重要地理分界线。
峙:耸立。
夹山:两山之间。
成峡:形成峡谷。
水成湾:水流弯曲成湾。
上林:上林山,可能指特定的山脉或区域。
下石森:下石林,密集的石头群。
双障:两道屏障。
南海:泛指南方的海。
西江:泛指西方的江河。
屹一关:像一道关隘一样屹立。
水若龙藏:形容流水深邃如龙藏身。
涵碧色:蕴含着碧绿的色彩。
山如虎伏:山脉像老虎潜伏。
出苍颜:显现苍翠的面貌。
人来人往:形容人流量大。
消何许:消磨了多少时间。
谁似:有谁能像。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雄伟的山川景致,通过对比和生动的形象,将自然景观赋予了生命力。开篇“庾岭分来峙两山,夹山成峡水成湾”便勾勒出一幅宏大山川图,峙山如同巨人般挺立,中间形成深邃的峡谷和弯曲的水湾。紧接着“上林下石森双障,南海西江屹一关”进一步渲染了景象的险峻与闭塞,林木参天,岩石如障,将南北通道拦腰截断。

诗人在“水若龙藏涵碧色,山如虎伏出苍颜”中,用富有动感的比喻,让读者感受到水流潺潺、波光粼粼,如同藏匿的龙一般。同时,将山体描绘得威猛而苍翠,宛若伏虎待发,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是诗人情感与想象力的展现。

最后,“人来人往消何许,谁似山长与水閒”则转向哲思,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事变迁、人生流转的感慨。尽管人们来去匆匆,但唯有这山水之间,才是真正的永恒与寂静之所在。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情感寄托,展现了诗人对于山水、自然界以及生命流转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收录诗词(92)

包恢(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道夫。刑部尚书。以廉吏,政绩显著著称,同时他也是文学批评家

  • 字:宏父
  • 号:宏斋
  • 籍贯:宋建昌南城(今属江西)
  • 生卒年:1182-1268

相关古诗词

和陆伯微韵二首(其二)

我坐深山底,炎凉总不知。

任他人正闹,嗟世事无奇。

菽尽欢难遂,芹思献尚迟。

荐堂终万里,还许走相随。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和陆伯微韵二首(其一)

百荐锋难敌,伊谁是特知。

近尝翻戆说,久惜负胸奇。

整顿须教早,招来已恨迟。

英豪施异说,勋业定相随。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和陈翔卿韵

碧落宜游遂速奔,千奇万胜果中存。

天钟神秀双瑶室,地辟高深两玉门。

下有绀寒流水径,上垂远古断山痕。

独怜地近人何远,久共沿流探本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和戴石屏见寄韵二首(其二)

草茅恨我非时样,五马驽材无寸奇。

千里赤城皆欲杀,一双青眼独蒙知。

每怀设榻迎徐意,尚拟扁舟访戴时。

炯炯此心常晤对,思公辄复诵公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