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似来石门同少野

出林危世是亨途,道眼相逢菜味腴。

愈契大颠非为佛,坡知老印本来儒。

携晴雪瀑藤花路,话旧青镫柏子庐。

万事已抛松枕外,不妨姓字落江湖。

形式: 七言律诗

翻译

在纷扰的世间走出森林是吉祥的道路,与道友相遇如同品尝到朴素的美味。
更加契合大颠和尚并非为了追求佛法,苏东坡深知老印其实本是儒家学者。
漫步在阳光洒满的藤花小径,回忆往昔在青灯下交谈的日子,那是柏子庐的时光。
如今万事皆抛于脑后,任凭姓名随风飘荡在江湖之中。

注释

出林:走出森林,比喻进入社会。
危世:纷扰的世界。
亨途:吉祥的道路。
道眼:修行者的慧眼,或指有道之人的见解。
相逢:相遇。
菜味腴:朴素而美味,比喻简朴的生活。
愈契:更加契合。
大颠:唐代高僧,以行为放浪不羁著称。
非为佛:并非单纯追求佛法。
坡知:苏东坡知道。
老印:老和尚。
本来儒:实际上是有儒家修养的人。
携:带着。
晴雪瀑:晴天的瀑布。
藤花路:藤蔓花开的小路。
话旧:回忆过去。
青镫:青灯,古时照明之物。
柏子庐:可能指隐居之处,也可能指友人住所。
万事:所有的事情。
松枕:松软的枕头,象征超脱世俗。
外:之外。
不妨:无妨,何妨。
姓字:姓名。
落江湖:飘泊江湖,意指不拘泥于名利。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陈著在乱世中走出林木,寻求真理和宁静的生活。"出林危世是亨途"表达了他面对艰难世事,选择离开尘嚣的决心。"道眼相逢菜味腴"暗示他在简朴的生活中找到了精神的富足,与志同道合的人相遇。

"愈契大颠非为佛,坡知老印本来儒"两句,诗人提到自己虽受到佛教影响,但更认同儒家的教诲,强调内心的修养和对传统儒家文化的认同。

"携晴雪瀑藤花路,话旧青镫柏子庐"描绘了诗人与友人漫步在藤花盛开的小径上,回忆过往,共话旧时,场景温馨而诗意。

最后,"万事已抛松枕外,不妨姓字落江湖"表达了诗人已经超脱世俗,将万事抛诸脑后,甘愿隐居山林,不求名利,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整体来看,这首诗体现了诗人陈著的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收录诗词(1350)

陈著(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二一四~一二九七),一字子微,晚年号嵩溪遗耄,寄籍奉化。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调监饶州商税。景定元年(一二六○),为白鹭书院山长,知安福县

  • 字:谦之
  • 号:本堂
  • 籍贯:鄞县(今浙江宁波)

相关古诗词

前人载酒光风霁月□醉中

春渐老,年已耄,一时自适非不要。

花香妙,柳腰袅,老怀未怯输年少。

东风吹吹杖履便,燕娇莺姹不我嫌。

南邻载酒西邻会,鸭肝猪肚供肥甘。

回头看浮世,晨炊晚不继。

我非世外人,乃为醉饱计。

乐极愧生难为辞,礼谨意厚辞则非。

何妨真率存古道,杯茶盏酒会亦奇。

雨韭夜,菜羹社,前有杜老后司马。

金谷楼台灰尘飞,两家淡薄千年话。

形式: 古风

前纪时行

孟春朔日雷声发,雷后兼旬雨不歇。

仲春之朔近春分,一夜风雪四山白。

丰歉气候看春头,乃今变异连两月。

阴阳磅礴天地閒,自有常程更闭泄。

今此胡为颠倒行,阖阖万物失其节。

欲一出门泥泞深,巡檐问天天默默。

老农忽从何处来,谓见岁时记中说。

鸡旦之雷虽非时,犹曰其占多黍稷。

今朝有雪却非宜,米价当踊民食缺。

吉者未几凶者继,所喜转为忧惙惙。

向来好事多不应,才说乖證不可活。

黯然相对尚何言,但愿所应在雷不在雪。

形式: 古风

春夜梦中得四句

北海座上客常满,陈平席门车亦多。

贫富不关交际事,二公门户亦山河。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歌]韵

癸未冬至后与妻对酌偶醉遂赋

买臣卖薪妻见弃,高凤嗜学遭妻詈。

我穷到骨累百指,黎藿并日一发气。

妻自执爨谋馀生,诸儿忍寒结饥肠。

有时我痴笑问妻,妻亦笑答贫其常。

听之不觉一绝倒,不谓此道君亦晓。

满天地间皆浮尘,消磨不尽惟此道。

低头拱手说与妻,孟光举案与眉齐。

当时岂缘醉饱故,深远滋味出盐齑。

而况今日为何日,我年今年已七十。

我妻之年虽少我,老心古道天与质。

偶然得醉平生欢,醉中写与诸儿看。

人閒不必问贫富,须信关雎为造端。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