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罗念庵先生《南游赤子谣》,用原韵效其体

谁作父母官,忍为赤子疟。

谁无父母心,肯欺赤子弱。

赤子而盗贼,父母乐不乐?

盗贼而赤子,父母怍不怍?

自称曰南游,其名雅而谑。

赤子有父母,岂谓他人若。

投书告乡绅,书中苦相托。

上言迫饥寒,何以免沟壑。

下言不得已,号呼向城郭。

厚禄拥库仓,聚敛富囊橐。

只乞得济施,非敢肆剽掠。

不知赤子求,可能父母诺。

我思古仁人,保赤得所各。

恩不在煦妪,政必先省薄。

斯民有天良,忠信修罔觉。

惟不知孝弟,犯上乱斯作。

苟能化其心,制梃亦踊跃。

试招赤子来,转听父母约。

萑苻虽外起,众志犹可却。

古今无异情,斯言勿忽略。

哀哉是蚩蚩,畴其求民瘼。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以深沉的笔触,描绘了社会底层百姓的疾苦与无奈,以及对官员治理的深切期盼。诗人通过设问和对比,揭示了“父母官”与“赤子”的关系,强调了官员应怀有父母之心,关爱百姓,而非仅仅追求个人的富贵。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南游”不仅指实际的地理移动,也暗喻官员的职责与行动;“赤子”象征着无辜、脆弱的民众,而“盗贼”则代表了社会的不公与混乱。通过“赤子”与“盗贼”的角色互换,诗人表达了对社会公正的渴望,以及对官员责任的深刻反思。

“投书告乡绅,书中苦相托”,展现了百姓对官员的期待与信任,他们愿意通过书信的方式,将生活的艰辛与困境传达给社会精英,寻求帮助与改变。这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底层人民的无助与无奈,以及他们对于改善生活状况的迫切需求。

后半部分,诗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建议:“不知赤子求,可能父母诺。”强调了官员应当倾听民众的声音,理解他们的需求,而不是仅仅追求物质的富足。接着,诗人引用了古代仁人志士的事迹,强调了道德与政治的紧密联系,认为只有通过教育与引导,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实现和谐稳定。

最后,“古今无异情,斯言勿忽略。”提醒人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关注民生、体恤百姓的情感与需求,都是不变的主题。诗人对那些“哀哉是蚩蚩,畴其求民瘼”的无知者发出警告,呼吁他们不应忽视民众的疾苦,而应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清代社会的现实问题,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公正与和谐的强烈愿望,以及对官员责任的深刻思考。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反思,展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收录诗词(1135)

刘绎(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去岁五月七日避乱往虔,亡孙宗恒过螺川溺水,今已期矣,为之招魂,怆然有作

逝者如斯竟渺然,光阴流水忽期年。

吾衰已甚堪多难,尔少何知最爱怜。

避地岂知驱死地,问天犹欲望生天。

灵均千古灵魂在,倘遇江头竞渡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雪村明经应征入觐,得广文官,于六月十六日旋里,书来报之以诗

看人得意满春城,也试骅骝第一程。

江上云犹才子烂,山中风为故人清。

朝廷侧席珍儒聘,天意因材玉女成。

寄语黄金台上客,由来骏骨市非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和荆山同年《秋草四首》次韵(其一)

诗怀老去更情遒,感物因时起暮愁。

何止湖南情万里,又看原上岁三秋。

蒹葭正切伊人慕,杕杜还思君子游。

回首繁华真一梦,东风重与说瀛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和荆山同年《秋草四首》次韵(其二)

风光淡淡怅斜晖,山色烟痕隐翠微。

安得老年还转少,可堪游子念当归。

若遥若近无仍有,时雨时晴向又违。

造物化机原不息,夜来帘外见萤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