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乱后寄子都兄五诗(其三)

两淮黔首苦飘零,庙算成功再底宁。

头斫新都摅宿愤,脐燃郿坞赫王灵。

羌人半已投戈拜,父老从观扶杖听。

欲勒燕然继隆碣,大书谁纪史编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翻译

淮河两岸的百姓饱受流离失所之苦,朝廷的谋略一旦成功,还要怎样才能确保安宁。
在新都砍下敌首以泄积愤,郿坞之战中,王师的威势如脐燃烈火般显赫。
羌族人纷纷放下武器投降,父老乡亲们扶着拐杖前来观看,充满敬畏。
想要在燕然山刻石记功,延续先前的丰碑,但谁能记录这辉煌的历史呢?

注释

黔首:古代对百姓的称呼。
庙算:指朝廷的深思熟虑的战略计划。
新都:地名,可能指某个重要的战场。
郿坞:西汉末年王莽的军事基地。
羌人:中国古代西部的一个民族。
燕然:山名,在今蒙古国境内,历史上有刻石记功的传统。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之后两淮地区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对和平安宁的渴望。"黔首"指的是边疆地区的人民,他们遭受着战乱的摧残,生活在不安与恐惧中。"庙算成功再底宁"则表达了人们对于能够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的期盼。

"头斫新都摅宿愤"可能是指战乱中的屠杀与破坏,"脐燃郿坞赫王灵"则可能暗示着对英雄人物的怀念或纪念。这里的"脐燃"形象地描绘了烈火焚烧的景象,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情感。

"羌人半已投戈拜"显示了战乱中人们的绝望与屈服,而"父老从观扶杖听"则表现出年长者在战争中的无奈,他们只能依靠拐杖勉强支撑着生活,倾听着周围的一切。

最后两句"欲勒燕然继隆碣,大书谁纪史编青"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许。"欲勒燕然"可能是希望能够像古代的英雄一样,留下伟大的功绩,而"大书谁纪史编青"则是在询问,到底是谁来记录这段历史,给予评价。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创伤的描写,以及对和平与英雄事迹的渴望和怀念,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对于历史责任的思考。

收录诗词(401)

李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淮上乱后寄子都兄五诗(其一)

黄耳东来喜可知,鸰原书札慰愁思。

艰难莫话平时事,愁绝长吟别后诗。

再到空存旧城郭,遗黎重睹汉官仪。

故乡枌梓凋零甚,梦寐芜城祇益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清明自释

异乡节物又清明,懒复追游年少行。

愁惨松楸十年泪,雨昏花絮数声莺。

高红远绿俱无那,客恨春风两不平。

强课新诗作寒食,不堪重忆故园饧。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清明遣兴呈郭次张

倦游佳节负清明,禁籞芳菲未遍经。

杨柳堆烟犹冉弱,杏花著雨半飘零。

街头车马来还去,客里壶觞醉复醒。

剩喜祥林洗尘土,吴山相对眼偏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移竹诗伯封垂和且闻兄弟皆欲作因用元韵奉寄(其一)

海甸寻盟肯遽寒,叵嗔久未竖樯竿。

张仪尚有口中舌,贡禹未弹头上冠。

处处句奇有神护,行行墨妙似龙盘。

阿连知有惊人语,鹤膝因君举似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