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禅人散灰(其三)

迢迢万里别西川,要学诸方五味禅。

昨日焦山山下死,剑门关上月重圆。

既是焦山山下死,因什么却向剑门关上月重圆。

究竟光明终一体,任他寒影落千江。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以禅宗思想为底蕴,通过奇特的意象和哲理性的提问,展现了对生命、死亡与轮回的深刻思考。

“迢迢万里别西川”,开篇即描绘了一幅远离故乡、长途跋涉的画面,暗含着人生的漂泊与离别之感。“要学诸方五味禅”,进一步点明了诗人追求的是一种超越世俗、融合多元智慧的禅修之道,寓意着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昨日焦山山下死,剑门关上月重圆。”这两句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一句描述了生命的终结——在焦山山下的死亡,后一句则描绘了生命的重生——在剑门关上的月圆之夜。这种生死轮回的循环,暗示了生命虽有终点,但精神与灵魂可以超越物质的存在,继续在宇宙间流转。

“既是焦山山下死,因什么却向剑门关上月重圆。”这一问句直接揭示了诗人的哲学思考,引导读者去探索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本质。它提出了一个看似矛盾却又蕴含深意的问题:既然生命终将消逝,为何还能在另一个地方重新开始?这实际上是在探讨生命的连续性与不灭性,以及个体在宇宙中的位置与作用。

“究竟光明终一体,任他寒影落千江。”最后两句诗总结了全诗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宇宙与存在的终极理解。他认为,尽管生命会经历生老病死,但光明(象征着真理、智慧或精神)最终是一体的,不会因为物质世界的变幻而改变。同时,无论生命如何流转,都会留下其痕迹,就像寒夜中的月光洒落在千江万河之上,虽然寒冷,却也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整首诗通过独特的构思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宇宙和存在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精神自由与超越世俗束缚的向往。

收录诗词(598)

释怀深(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七七~一一三二),俗姓夏。年十四祝发受戒。公四年,访道方外。徽宗崇宁初,往嘉禾依净照于资圣寺悟法。政和初,出住仪真资福寺。三年(一一一三),先后居镇江府焦山寺、真州长芦寺。七年,居建康府蒋山寺。钦宗靖康间住灵岩尧峰院(《中吴纪闻》卷六)。高宗绍兴二年卒,年五十六。为青原下十三世,长芦崇信禅师法嗣。事见《慈受怀深禅师广录》,《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六有传

  • 号:慈受
  • 籍贯:寿春六安(今属安徽)

相关古诗词

诸禅人散灰(其四)

衲僧才遇丙丁村,便作霜花骨一盆。

火后始知梁不坏,翻身跳出是非门。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元]韵

诸禅人散灰(其五)

严兄严兄,善为道路。

从今换骨洗肠,更莫和泥合土。

熟处放教生,生处不要住。

扬子江头浪拍天,莫教湿却娘生裤。

形式: 古风

诸禅人散灰(其六)

宣州隆上人,丛林游历遍。

一入焦山门,便下延寿院。

终朝何辘辘,吃药都无验。

火后一茎茅,众人皆总见。

形式: 古风

偈二首(其一)

只是旧时行李处,等闲举著便郩讹。

夜来一阵狂风起,吹落桃花知几多。

形式: 偈颂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