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偈(其一二六)

学佛作梦事,不须论地狱。

天堂总越却,六识为僮仆。

心心无所住,处处尘不著。

五道绝人行,无心是极乐。

空里见优昙,众生作桥彴。

形式: 偈颂

翻译

学习佛法就像在梦中修行,无需深究地狱的存在。
天堂总是超越,而六识(眼、耳、鼻、舌、身、意)成为我们的奴仆。
心中无执着,任何地方都不染尘埃。
脱离五道轮回的人间之路,无欲无求就是最大的快乐。
在虚空中看见稀有之花优昙婆罗,众生相互扶持如同过河的桥梁。

注释

地狱:佛教中的阴曹地府。
天堂:佛教中的极乐世界。
六识:佛教中指人的六种感知器官及其相应的心识。
五道:佛教中的五种生存状态: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
极乐:佛教中指内心清净、无忧无虑的状态。

鉴赏

这首诗歌咏佛法,表达了对佛教修行与解脱的理解和追求。"学佛作梦事,不须论地狱",意味着通过学习佛法,可以超越世间的迷妄,就不必担忧轮回之苦。这两句表明诗人已经悟到佛法的深奥,对于世间的痛苦和束缚持有一种超然的态度。

"天堂总越却,六识为僮仆",则是说即便身处美好境界,也不过是一种轮回之中的幻相,而我们的感官(六根)和心识(六入),就如同奴仆一样受制于这些外在的诱惑。

"心心无所住,处处尘不著",表达了修行者的心态,没有执着,无论身处何地,都不为外界的物欲所染。这是佛教中"无住"和"无缚"的体现,是一种高度的精神自由。

"五道绝人行,无心是极乐",提到了佛教中的五道(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天道),而诗人认为,当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无为状态时,就能超脱这五道之苦,获得真正的快乐。

最后两句"空里见优昙,众生作桥彴",则是说在虚空中可以领悟到佛法的真理,而众生如同搭桥一般,通过修行连接现实与解脱。这也体现了诗人对佛教救度众生的慈悲精神的赞美。

总体来看,这首诗展示了诗人对于佛教哲学和修行方法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内心自由与解脱的向往。

收录诗词(204)

庞蕴(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诗偈(其一二七)

田舍老翁如聚落,眼耳鼻舌俱失却。

内外寻访觅无踪,旧时住处空寂寞。

却归堂上问空王,总在此间学无作。

形式: 偈颂 押[药]韵

诗偈(其一二八)

欲得速成佛,祇学无生忍。

非常省心力,当时烦恼尽。

七宝藏门开,智慧无穷尽。

广演波罗蜜,无心可鄙吝。

祇恐着有人,愚痴自不信。

形式: 偈颂

诗偈(其一二九)

世人皮上黠,心里没头痴。

他贪目前利,焉知已后非。

谩胡欺得汉,誇道手脚迟。

走向见阎老,倒拖研米槌。

恐君不觉悟,今日报君知。

形式: 偈颂

诗偈(其一三○)

真为家贫无一物,此语总是空里出。

出语还须归本源,不敢违他过去佛。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