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董其昌对友人杨霁寰中丞的回赠之作。诗中充满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官场生涯的感慨。
首联“玄阁宁论阻问奇,征南新勒万潭碑”以玄阁象征高远的境界,表达出对友人新立碑文的赞赏,同时也暗含了对官场阻隔的无奈与理解。"宁论阻"三字,透露出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即使面对官场的阻隔,也愿意为朋友的成就而感到自豪。
颔联“冥心巳入风蝉定,得句偏饶绣虎诗”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心境。"冥心"暗示了内心的深沉与宁静,"风蝉定"则借自然界的景象,比喻内心的平静。"绣虎诗"则巧妙地将友人的才华比作绣虎,既赞美了友人的文学造诣,又表达了对友人官场成就的欣赏。
颈联“舞羽营门酋长侍,授书桥畔老人期”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通过“舞羽”、“酋长侍”、“授书”、“老人期”等词语,展现了官场中的复杂关系和岁月的流转。这一联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现象的观察,也体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尾联“桂林我亦怀平子,岂有双金报所思”则是诗人情感的直接流露。"桂林"在这里可能象征着远方或理想之地,"平子"则是对友人的敬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岂有双金报所思"则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重视,即使无法用物质回报,但心意已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官场现象和个人情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世界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