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一诗(其一)

下流不可处,君子慎厥初。

名高不宿著,易用受侵诬。

前者隳官去,有人适我闾。

田家无所有,酌醴焚枯鱼。

问我何功德,三入承明庐。

所占于此土,是谓仁智居。

文章不经国,筐箧无尺书。

用等称才学,往往见叹誉。

避席跪自陈,贱子实空虚。

宋人遇周客,惭愧靡所如。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应璩的《百一诗》中的一首,属于魏晋时期的作品。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表达个人处世哲学和对名誉态度的诗篇。

"下流不可处,君子慎厥初。" 这两句劝诫君子要谨慎开始,因为在社会底层混乱的地方很难立足,不易保持自己的节操。

"名高不宿著,易用受侵诬。" 高处不胜寒,这里指的是如果名声太高,就容易受到攻击和诽谤。

接下来的几句 "前者隳官去,有人适我闾。田家无所有,酌醴焚枯鱼。问我何功德,三入承明庐。所占于此土,是谓仁智居。" 描述了诗人曾经担任过官职,但现在已经离开了官场,有人来访他的家中。家中贫困,只能以微薄的酒和枯燥的鱼来款待客人。诗人自问自己的德行何在,三次入宫接受朝贡,所得到的是对仁智的赞誉。

"文章不经国,筐箧无尺书。用等称才学,往往见叹誉。避席跪自陈,贱子实空虚。宋人遇周客,惭愧靡所如。" 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对文章和学问的态度,他的作品不曾流传于世,没有留下任何文书。他的才学往往被人们称赞,但他自己感到谦逊,觉得自己的才能其实很平常。在与宋国的人交流时,他感到惭愧,不知如何是好。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于个人名誉、德行和学问的深刻思考,以及他对处世态度的审慎选择。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士人的高洁情操和他们对于名利的淡然态度。

收录诗词(36)

应璩(魏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百一诗(其二)

年命在桑榆,东岳与我期。

长短有常会,迟速不得辞。

斗酒当为乐,无为待来兹。

室广致凝阴,台高来积阳。

奈何季世人,侈靡在宫墙。

饰巧无穷极,土木被朱光。

徵求倾四海,雅意犹未康。

形式: 古风

百一诗(其三)

子弟可不慎,慎在选师友。

师友必良德,中才可进诱。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百一诗(其四)

细微可不慎,堤溃自蚁穴。

腠理早从事,安复劳针石。

哲人睹未形,愚夫暗明白。

曲突不见宾,燋烂为上客。

思愿献良规,江海倘不逆。

狂言虽寡善,犹有如鸡蹠。

鸡蹠食不已,齐王为肥泽。

形式: 古风

百一诗(其五)

散骑常师友,朝夕进规献。

侍中主喉舌,万机无不乱。

尚书统庶事,官人乘法宪。

彤管珥纳言,貂珰表武弁。

出入承明庐,车服一何焕。

三寺齐荣秩,百僚所瞻愿。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