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燕(其四)

王谢乌衣众所夸,托身未肯恋繁华。

谁知覆雨翻云恨,转在寻常百姓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麻]韵

鉴赏

这首诗《春燕(其四)》由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通过描绘春燕的形象与命运,寓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社会现象的反思。

首句“王谢乌衣众所夸”,以“王谢”代指显赫家族,暗示这些大家族曾经备受赞誉,拥有显赫的地位与财富。“乌衣”则象征着这些家族的辉煌与荣耀。然而,“托身未肯恋繁华”一句转折,指出即使身处如此显赫的地位,这些家族也并未沉溺于奢华与繁华之中,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品质。

接下来,“谁知覆雨翻云恨”,这一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风云变幻比作世事无常,暗示了权力与地位的易逝与不可预测性。这里的“覆雨翻云”不仅指自然界的风云变化,更暗喻了政治、社会环境的动荡与变迁,以及其中的恩怨情仇。

最后一句“转在寻常百姓家”,则揭示了命运的轮回与公正。它表明,无论曾经多么显赫的家族,最终都可能回归平凡,甚至落得不如普通百姓的命运。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是对社会阶层流动性的深刻洞察,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和命运轮回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春燕这一形象,巧妙地融入了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多重反思,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春燕作为自然界中的小生灵,却承载了丰富的寓意,使得这首诗既具文学美感,又富含哲理深度。

收录诗词(1183)

黄景仁(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诗人。一字仲则。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 字:汉镛
  • 号:鹿菲子
  • 籍贯: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
  • 生卒年:1749~1783

相关古诗词

初至豫章书院

鱼鳞比屋树阴斜,风雨西窗映绛纱。

门为登程欣立雪,园才窥董看栽花。

祁祁履迹盈阶接,朗朗书声隔院哗。

始识吾儒宗派远,更从大海问津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登绳金塔,同刘慈庵、宋响泉

绝顶秀出金光烘,高标突兀摩苍穹。

璇题珠缀纷晃耀,中有云气连天宫。

我来扁舟过南浦,十里凝盼先推蓬。

舟人指点云路迥,谓我登高宜登峰。

闲向天寿寺前望,昂首惧难追其踪。

同游鼓兴邀我往,骞若健翼凌高风。

盘盘磴道旋螺似,层层更上相追从。

牖户虚明敞空际,豁然旷望开心胸。

仰视碧落何亲切,俯临无地心怔忡。

西眺远山若环绕,东揽平湖如津通。

鳞鳞瓦屋烟树隔,森森帆樯云水蒙。

栏杆四面倚欲遍,洪都收拾一览中。

是时烟昏景已暝,斜日方西月正东。

顾余飘飘云霄上,平视日月高与同。

拂衣欲下更留恋,脚跟盘辟兴未慵。

转到山门却回首,始叹身已游碧空。

大观如此固可快,峻险亦应惕寸衷。

登高惧辱人子意,平地顾影时抚躬。

形式: 古风

豫章别曾克庵归吉水(其一)

我年廿七君三十,努力春华正及时。

长啸从师原悟早,老泉发愤自惭迟。

文章岂仅科名弋,抱负何须得丧疑。

好念先人遗泽继,恭端事业久相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豫章别曾克庵归吉水(其二)

孤诣研覃理契微,风尘毕竟赏音希。

过驹空叹良时失,覆鹿寻思旧梦非。

毋向穷途感知己,不堪游子说庭闱。

天涯同有思亲泪,况是君归我未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