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高阳台》描绘了一幅凄美而深情的画面,展现了作者在庚寅年重阳之夜,于淮关对月时的思绪与情感。
开篇“就水分凉,将烟做暝,河边灯火阑珊”,以水、烟、灯火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寂寥的氛围,仿佛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接着,“一叶西风,何时吹上长安”一句,借西风吹送叶落,暗喻着诗人对远方长安的思念,长安在这里象征着理想与归宿。
“窥船小月梳儿样,照行人、已怕霜寒”两句,通过小月如梳的比喻,以及行人对霜寒的畏惧,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寒冷与孤独感。而“对清光,眉也应攒,鬓也应斑”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因思念而产生的愁绪,眉攒鬓斑,形象地描绘了岁月的流逝和内心的忧伤。
“人家多少垂杨岸,想窗深画烛,枕卸云鬟”几句,转而想象远方亲人的生活场景,窗前深沉的烛光,枕边散落的云鬟,既温馨又略显哀愁,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此际离愁,倚舷独坐更阑”点明了此刻的离愁别绪,诗人独自倚靠在船舷上,直到夜深人静。最后,“红茱黄菊家千里,向秋乡、寄梦都难”两句,以红茱黄菊象征秋天的美丽与短暂,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即使在梦中也无法完全寄托这份情感。
“算行程、不是淮关,只当旸关”则以淮关和旸关的比喻,暗示了诗人对旅程的思考与感慨,或许真正的终点并不在于地理上的淮关或旸关,而是在于心灵的归宿与情感的寄托。
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远方亲人和家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在旅途中面对离愁别绪的复杂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