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光岩立化雀赞

菩萨游戏于神通,六道四生咸可入。

为欲化导诸有情,故于异类而出现。

谛观此雀甚微渺,每食一粒栖一枝。

卑飞不出蓬蒿间,远举安知鸿鹄志。

而能坐脱与立亡,依彼金容及香火。

屹然而化不震动,如以木石镌刻成。

非诸菩萨威神力,孰能现此希奇事。

我观三界诸众生,惟人实具大智慧。

妄想颠倒造诸业,失身沦入横生中。

重为毛群轻羽族,破碎一切诸蠕动。

虽云妙觉不销亡,无那沉迷益玄远。

菩萨慈悲哀悯故,化身与彼为导师。

缘终寂灭显示人,使知佛性无有二。

佛子若有瞻礼者,愿言悉发敬信心。

勇猛精进趣菩萨,皆具如是菩萨行。

形式:

鉴赏

这首诗《瑞光岩立化雀赞》由宋代诗人李纲所作,通过描绘一只立化的雀鸟,展现了佛教中菩萨慈悲与智慧的深刻寓意。

诗中首先描述了菩萨的游戏神通,能够进入六道四生,化导有情,显现于各种形态之中。接着,诗人以一只微小的雀鸟为例,虽然它平凡地生活,每日仅食一粒,栖息一枝,低飞于蓬蒿之间,却隐含着高远的志向,如同鸿鹄。雀鸟的坐脱立亡,以及其在金容和香火前屹然不动的姿态,象征着菩萨威神之力的体现。诗人赞叹这种不可思议的景象,指出非菩萨的威神之力不能现此希奇之事。

随后,诗人转向对三界众生的反思,尤其是人类,认为人类具有大智慧,但因妄想颠倒而造业,导致自身沉沦于各种生命形式之中,成为毛群轻羽族的一员,破碎了一切蠕动的生命。尽管如此,诗人强调,即使在妙觉之中,众生的智慧也不会消亡,只是因为沉迷而显得更加深邃遥远。在此背景下,菩萨出于慈悲与哀悯之心,化身成为众生的导师,引导他们认识到佛性的普遍性与不二性。

最后,诗人鼓励佛子们应当瞻礼菩萨,发心敬信,勇猛精进地追求菩萨之道,以此来实践菩萨的行为。整首诗通过雀鸟的形象,巧妙地融合了自然与超自然的元素,表达了佛教中关于慈悲、智慧、转化与觉悟的核心理念。

收录诗词(1653)

李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 字:伯纪
  • 号:梁溪先生
  • 生卒年:1083年-1140年2月5日

相关古诗词

绣观音赞

观音妙智力,无刹不现身。

出自针缕间,神通亦如是。

光华五采备,成此六铢衣。

云髻冰雪衣,宝冠璎珞饰。

庄严行道相,步步妙莲花。

慈眼视众生,睟然见于色。

愿言瞻敬者,回顾逍遥人。

系缚本来无,何往非自在。

形式:

天王院新塑释迦像金色珠赞

稽首释迦文,善逝天人师。

缘终示寂灭,无量舍利子。

悉建窣堵波,天人共瞻礼。

像法住世间,化导诸有情。

亦示大神变,摄伏不信者。

璀璨真金色,清净妙宝珠。

即彼土木中,现此希奇事。

有来瞻礼者,随取即与之。

既与出愈多,不可为量数。

当观舍利子,及此金色珠。

坚固与虚脆,无异无差别。

佛子具智慧,悉发敬信心。

勇猛勿复疑,归依无上道。

形式:

綵塔赞

释迦佛说妙莲华,从地涌出七宝塔。

栏楯幡幢及龛室,宝玲璎珞震妙音。

四面皆出旃檀香,散天妙华以供养。

佛以右指开塔户,出大音声却关钥。

多宝如来示全身,赞叹说法分半座。

惟二如来共一塔,至今此会尚俨然。

何人建立窣堵波,种种严饰悉具足。

綵缕萦结尺寸间,高广五百由旬等。

当知一念周圆时,胜妙功德已成就。

若能瞻礼复回观,人人具此如来体。

至心持诵法华经,弹指真塔当出现。

形式:

富郑公画像赞

天下达德,惟仁智勇。合之成体,散之致用。

岩岩富公,备此三德。直道不回,以相王国。

其智伊何,见于使虏。敷陈利害,以悟其主。

欢盟至今,莫敢予侮。其仁伊何,见于救灾。

饥民如云,襁负以偕。法简惠周,垂训将来。

何以行兹,断以勇克。众人所惧,公独不惑。

夺虏之气,厉色折之。赈民之饥,诚意活之。

我生后公,今觌厥象。丹青载传,朝夕是仰。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