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咏史》由清代末年至近现代初的诗人陈毓瑞所作,通过对比“政治隆污”的根源在于君主的心境,即“逸豫”与“艰辛”,巧妙地将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开元和天宝,置于同一论题之下进行探讨。诗中以“疑是明皇两截人”一句,暗指唐玄宗李隆基在治国初期的英明与后期的昏庸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复杂性的深刻洞察。
诗的前两句“政治隆污自有因,君心逸豫与艰辛”,揭示了政治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君主的心态。这里,“逸豫”指的是安逸享乐,而“艰辛”则代表了勤勉治理国家。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或衰败。通过这一对比,诗人强调了君主心态对于国家命运的重要性。
后两句“开元天宝相提论,疑是明皇两截人”,将唐玄宗在开元盛世的辉煌与天宝年间国力衰退的对比,比喻为“明皇两截人”。开元时期,唐玄宗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国力强盛,文化繁荣。然而,到了天宝年间,他沉迷于声色犬马,疏于政事,导致了安史之乱,国力大损。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历史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也反映了历史的轮回与人性的多面性。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深刻地探讨了君主心态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历史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